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植物来改善水环境是目前生态修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净化水质和美化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镇江地区现有的植物资源基础上,以美人蕉、香根草、彩叶草、长春花、水稻、矮牵牛、皇帝菊和孔雀草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陆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为试材,采用浮体栽培床形式,就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作了静态试验研究,并初步研究了植物根系在水质净化中所起的作用。结合内江示范区的实际情况,本文还对浮床的设计及其应用作了探讨。结果表明:1.皇帝菊和孔雀草不适合在污水中生长,其他六种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中均能正常生长。收获时各种植物生物量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其中美人蕉和香根草生产能力最强,收获时生物量相对种植时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515g和1119.5g;矮牵牛生物量最小,仅增加了46.6g。2.从静态试验研究可知,六种植物处理对水质都具有一定净化效果。水质pH下降,水中溶解氧增加,TN、NH3-N、TP和COD浓度显著下降。植物处理对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51.7%~93.8%、53.7%~93.8%,很大程度上去除了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由于沉淀、吸附和降解等作用,水中COD去除率也在54.9%~87.1%;各植物处理下的NH3-N去除效果不明显,仅为58.5%~69.5%,与相关报道的氨氮高去除率有很大差距,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水中氮磷物质的去除与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关,生长发育阶段对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显著,进入成熟期后去除量降低。综合评价各种植物净化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香根草、美人蕉、彩叶草、水稻、长春花、矮牵牛。3.通过植物根部泌氧性能试验,高等陆生植物在水体厌氧胁迫环境下,会造成通气组织及不定根的形成,从而能将氧气传输至植物根部,产生根区效应,极大程度地去除水中污染物。4.对六种植物进行净化水质效益综合评价,从净化能力,抗逆性,管理难易,综合利用价值和美化景观等几个方面加以研究,采用静态试验结果作为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按优先次序排序为:香根草>美人蕉>彩叶草>长春花>水稻、矮牵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