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淮南八公山位于寿县城北,距城2.5公里,南临淝水,北濒淮河,山虽不高峻,但峰峦起伏,谷幽林茂,景色宜人。现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八公山公园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约23平方公里,该园区内分布着上前寒武系、寒武系标准地层剖面,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部,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温度是15.3摄氏度,年平均无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969毫米。八公山的山峰海拔在100-200米之间,最低地势海拔在20-40米以上。作者分别于2009年4、5月,2009年10、11月在淮南八公山区进行4次实地调查。在4种典型生境中每个生境采4个样地,采集土样16份,土样总体积250x20cm3x16,手拣法获得各类大型土壤动物820只,隶属3门8纲17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对八公山区的土壤动物类群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优势类群为鞘翅目幼虫(27.07%)、膜翅目(17.80%)、近孔寡毛目(16.09%)、等足目(10.98%);常见类群为蜈蚣目(7.80%)、半翅目(4.39%)、鳞翅目(2.93%)、柄眼目(2.93%)、蜘蛛目(2.80%)、直翅目(2.32%);其余类群占个体总数的1.00%以下。4个优势类群个体数就达到了总个体数的71.94%,4个优势类群和6个常见类群个体数占总个体数95.11%,它们是本次调查得到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主要类群,对淮南八公山区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生态学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采用物种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群落相似性扎卡德指数、样方种数比例等5个指数对八公山区的土壤动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对八公山区土壤动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不同生境条件下,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有所差异,其影响因子主要有土壤的成熟度、人为因子、水分、土壤的硬度、植被等。②不同的植被类型中土壤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是不相同的,其中植被多样的生境II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表明了植物群落多样性高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也会提高。③在垂直分布上土壤动物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10cm以下的土层中土壤动物的分布急剧减少,这也和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相一致。④不同的小生境类型中,生境II、生境III、生境IV的扎卡德系数相似性最高,从土壤形成来分析,土质成分越相似土壤动物分布也越相近,这充分说明了土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在局部区域土壤动物的分布是扩散式的随机分布,土壤动物的迁移力弱是制约土壤动物分布的一个因素。⑤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不仅仅与丰富度有关,还与均匀度指数有关,这也是为什么在不同的小生境中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是不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