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脑梗死的高级预警信号。TIA反复发作可进展为脑梗死,脑梗死具有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因此我们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及早进行干预。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研究分别证实ESSEN评分和头颅磁共振成像能预测TIA后脑梗死的风险。本研究首次探讨ESSEN评分结合头颅磁共振成像对TIA后1年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通过预测TIA后脑梗死的风险,有利于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优化治疗,防止TIA进展为梗死。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首次发病7天内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检查。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既往史、家族史、不良嗜好及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并计算ESSEN评分及其与磁共振成像相结合的评分。TIA患者纳入研究后随访1年,脑梗死、死亡或随访至1年则终止随访。应用SPSS13.0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ROC曲线评估ESSEN评分及其与磁共振成像结合的新评分对TIA后1年发生脑梗死风险预测的准确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TIA后1年发生脑梗死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TIA患者332例,其中男性患者219例,女性患者113例。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为(56.35±12.845)。伴有高血压143例,糖尿病105例,心肌梗死16例,其他心脏病(除外心房纤颤)128例,周围血管病34例,吸烟史117例,TIA或卒中史84例。MRI有缺血病灶者138例,MRA狭窄≥50%者87例。TIA后1年发生脑梗死的患者有94例(28.31%),无死亡发生。2ESSEN评分0分36例,1分77例,2分92例,3分60例,4分44例,5分16例,6分7例。利用ESSEN评分预测TIA后1年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7(95%CI:0.668,0.787, P<0.05)。当新评分=2.5为截取点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对所有TIA患者根据ESSEN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其中低危组(0~2分)205例,高危组(>2分)127例。低危组TIA后1年发生脑梗死35例(17.1%),高危组TIA后1年发生脑梗死59例(46.5%)。高危组脑梗死的概率明显高于低危组。经χ2检验分析,ESSEN评分分层对TIA后1年脑梗死风险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各个因素作为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选入标准为0.05,剔除标准为0.10,结果年龄分组(X1)、高血压(X2)、糖尿病(X3)、症状持续时间(X4)可进入方程, logitP=-2.591+0.985X1+1.319X2+0.524X3+0.336X4, P<0.05;χ2=57.197,进入方程的各个预测因子的P<0.05,提示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回归系数B值均为正值,提示预测因子与TIA后1年发生脑梗死呈正相关。4在332例TIA患者中,MRI有缺血病灶者138例,1年发生脑梗死者85例。MRI有病灶者1年发生脑梗死的概率高,有无病灶组对TIA后1年发生脑梗死风险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A狭窄≥50%者87例,1年发生脑梗死者54例。MRA狭窄≥50%组1年发生脑梗死的概率高,狭窄≥50%组与<50%组对TIA后1年发生脑梗死风险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利用新评分预测TIA后1年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8(95%CI:0.781,0.874, P<0.05)。当新评分=3.5为截取点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根据新评分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其中低危组(0~3分)218例,高危组(>3分)114例。低危组1年发生脑梗死30例,高危组1年发生脑梗死64例。高危组1年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明显高于低危组。经χ2检验分析,新评分各层对TIA后1年脑梗死风险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SEN评分>2分的TIA患者1年发生脑梗死风险高。MRA狭窄≥50%、MRI有缺血病灶的TIA患者1年发生脑梗死风险高。新评分对TIA患者1年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更大,新评分>3分的TIA患者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