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质能作为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具有广泛的来源。利用煤粉掺杂生物质颗粒进行共燃发电的技术作为高效利用生物质能的新型技术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而推广共燃发电技术首先就需要解决混合颗粒的气力输送问题,其中起动速度就是影响气力输送系统运行的重要参数之一,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混合颗粒起动速度的研究仍显不足。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试验手段,对气力输送系统水平管内混合颗粒的起动速度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适用于混合颗粒的临界起动速度模型。首先,以滚动起动的形式,借鉴泥沙起动和风沙起动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分别从力学角度——附加质量力法和几何角度——等效粒径法对水平管中混合颗粒进行了受力分析,通过力矩平衡推导得到了临界起动速度公式,经无量纲分析后将其转换为混合颗粒的临界起动速度模型;该模型分析了颗粒间的荫暴作用和等效粒径对起动速度的影响,揭示了混合颗粒中各组分颗粒的粒径、形状、质量配比以及暴露度等因素与起动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再结合现有单组份颗粒的起动模型,将混合颗粒假设为粒径相同的、理想的单组份颗粒,取其平均粒径为特征参数,得到了假设条件下混合颗粒起动速度的理想模型。通过两种模型的对比,发现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临界起动速度模型中增加了相关参数的修正系数,其主要表征了混合颗粒的相对暴露度、混合颗粒的组成以及各组份颗粒的典型特征参数等因素对起动速度影响的修正。最后,本文拟定通过实验手段来确定这些修正系数。然后,构建了混合颗粒气力输送的实验装置,对实验物料进行筛分选择和测量,其中选用玻璃珠代替煤粉进行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不同工况下起动速度的实测值以及理想模型的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混合颗粒起动速度的实测值会随着玻璃珠粒径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秸秆颗粒质量比、筛分粒径和长宽比的增加而减小,但实测值和理想模型计算值的比值均会逐渐的减小;其中表征两种颗粒之间荫暴作用大小的相对暴露度也会随着各组分颗粒的特征参数及质量比的变化而变化。此外,我们还比较了混合颗粒起动速度的实测值和单组份玻璃珠的起动速度值,发现掺杂秸秆大颗粒后,混合颗粒的起动速度会明显的减小,说明增加秸秆颗粒能对单组份颗粒的起动产生积极地调制作用,使其变得更加容易起动。最后,对起动速度的实验测量值和理想模型计算值之间的误差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计算,得到了各参数所对应修正系数的表达式,从而修正和完善了混合颗粒的临界起动速度模型;并基于本实验中相关典型工况下的实验结果以及前人的实验数据,对本文提出的临界起动速度模型进行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