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在众多的老年人中患脑卒中的人越来越多,而脑卒中后偏瘫一直是困扰病人的后遗症之一。目前国内外对脑卒中后偏瘫的治疗方法很多,传统中医的针灸方法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接受。本研究通过对偏瘫患者的临床观察,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靳三针针刺法进行治疗,与传统的针刺方法进行比较,并对患者治疗恢复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和评定,从而找到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案,为脑卒中偏瘫恢复期病人更好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吉林市中医院针灸疗区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标准》。将确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改良针刺康复组(简称治疗组)和传统针刺康复组(对照组),每组40例,每次治疗30min,一天一次,治疗时间为28天。利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病人患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利用改良的Ashworth分级量表对病人患肢的肌张力进行评定;利用偏瘫功能恢复过程Brunnstrom六阶段评定标准对病人患肢运动功能进行治疗前后偏瘫恢复过程的评定;利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病人患肢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利用EXCEL表格对所得数据进行汇总;统计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年龄、病程及性别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利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分别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患侧的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可见:治疗前后,对照组及治疗组的上、下肢运动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治疗后对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Ashworth分级量表分别对治疗组、对照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的肌张力进行评定。结果可见:治疗组和对照组组治疗前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Ashworth等级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Brunnstrom六阶段分别对治疗组、对照组病人治疗前、后的偏瘫功能恢复过程进行评定。两组治疗前Brunnstrom六阶段进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可见: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偏瘫功能有所恢复。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治疗前后病人的神经功能,结果可见:治疗组对上、下肢神经功能的影响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肌张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偏瘫功能恢复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评定、统计分析,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靳三针针刺法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治疗组)和使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建议:针刺和康复训练结合是目前国内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利用针刺和现代康复治疗手段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针刺和康复训练能够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尽早的恢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积极地影响,从而可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残疾和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