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技术监测电子竞技选手在40min DOTA(一项电子竞技游戏,主要是鼠标点击的操作)游戏前后鼠标操作时上肢肌肉的疲劳状态,并探讨肌电频域分析在疲劳方面适用性以及指标选择的适宜性,为预防这类职业性上肢肌慢性劳损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以15名DOTA电子竞技选手为研究对象,对40min DOTA运动前后进行反应时,手指灵活性,握力以及耐力负荷收缩时手指屈、伸肌和斜方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等相关疲劳实验测试并记录耐力负荷过程中受试者主观疲劳感觉。sEMG主要采用频域指标进行分析,分为sEMG分原始信号的处理分析和sEMG在时间段上的分析。先将120s按每6s为一个节段进行标记共20个节段,利用软件自带的标准表面肌电报告(standardEMG report)对肌电信号进行频谱/疲劳(frequency/fatigue report)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30s为一段将肌电图平均分为4段进行分析处理,比较表面肌电信号在4个阶段肌电频率的变化趋势并提取平均功率谱(Mean Power Frequency, MPF)和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 MF)指标,sEMG数据导出后,分别对各项指标进行处理,并进行线性回归,以求得其斜率、截距和变异率等。结果:1、与运动前相比,DOTA运动后的反应时间明显延长(p<0.05),反应错误增多。手指灵活性的反应时间延迟,但无显著差异。运动前后握力无明显变化。2、在DOTA运动过程中观察到,指浅屈肌、指伸肌、斜方肌肌肉收缩的肌电信号值均小于肌肉最大随意收缩肌电值的10%。3、与60%MVC耐力负荷中的肌电信号相比,25%MVC耐力负荷时肌电频域指标的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谱MPF变化百分数相对稳定。4、40minDOTA运动前后耐力负荷过程中指伸、屈肌表面肌电振幅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与运动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斜方肌表面肌电振幅变化无规律。5、用25%MVC耐力负荷评价手指屈、伸肌的疲劳状态时发现:DOTA运动前后,指浅屈肌、指伸肌的表面肌电信号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谱MPF的斜率均下降,都表现为耐力负荷2min时MF和MPF斜率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1min时,指伸肌差异显著(p<0.05);在第1时段(开始后前30s内)指浅屈肌、指伸肌表面肌电信号频率的斜率下降最为明显,差异显著(p<0.01),其余3个时段斜率变化则相对稳定。斜方肌表面肌电信号频率的斜率变化不稳定,时增时减。6、在25%MVC耐力负荷下的肌电测试中发现,与DOTA运动前相比,运动后指伸肌(ED)与指浅屈肌(FDS)表面肌电信号的初始频率均下降。结论:1、40min DOTA运动过程中高频率的鼠标操作可引起手指屈、伸肌疲劳的发生。2、25%MVC负荷耐力收缩更适合评价因快速点击鼠标而引起的指伸、屈肌疲劳。3、表面肌电频域分析,特别是初始频率的下降是适宜评价低负荷、高频率鼠标操作引发的手指肌肉疲劳的指标。表现出MF和MPF斜率明显下降,初始频率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