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视角下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研究——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文化;文化是语言的土壤,塑造了语言。模糊限制语是语言模糊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也是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特征,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风俗及历史背景等。因此,研究文学作品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是不同国家问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  模糊性是语言的固有本质,它可以增强语言的灵活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由于模糊语言具有朦胧的、不确定的语义,因此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实现特定的审美效果。在1972年,Lakoff率先提出模糊限制语的概念之后,语言学家们便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不难发现,语言学家们对广告、科技、新闻、法律、政治等交际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较多,并且大部分是从它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而对文学文本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研究,尤其是以文化为切入点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从文化视角对模糊限制语的翻译进行分析,试图为模糊限制语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不仅能有助于提高模糊限制语的翻译质量,而且也能有效的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本研究以文化翻译为理论根据,旨在从文化角度为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提供依据,为研究模糊限制语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策略增加研究实例。本研究采用孙仲旭《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汉译为研究文本,以小说中模糊限制语为研究对象,通过例证分析,进行了以下探索:首先,探讨了英汉模糊语言之间差异产生的文化原因;其次,分析了文化翻译理论的适应性原则和审美原则在模糊限制语翻译中的适用性;最后,从中西文化意义是否一致入手,提出了保留源语文化元素、放弃源语文化元素和增加目的语文化元素的翻译策略。  本研究认为,由于文化的广泛影响,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翻译不仅是源语和目的语在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而且也体现在文化层面上的传递与接受。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还要更多的考虑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尽量采取灵活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读者能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体会到模糊语言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
其他文献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迄今已有30余年,研究外语策略培训在最近几年开始成为热点。以往研究得比较多的是认知策略培训,最近几年的趋势是研究元认知策略对于英语听力理解能力提高
意识是人类灵魂的深层结构。弗洛伊德将人类意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因此意识和潜意识就可以看做是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十九世纪后期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开始盛行。詹姆斯.乔伊
为了全面审议美国国家安全环境,制定及组织实施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美国防部长科恩于1998年7月授权成立了国家安全研究组,其任务是审查21世纪头25年美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并提出对策。国家安全
目的分析山西省布鲁氏菌病(布病)人血清流行病学结果,了解山西省布病患者的地区、人群、职业分布等。方法选择包括疑似布病病人和其他发热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血清学方法进
2O世纪90年代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十年.客户机-服务器架构成为大型主机计算的行之有效的替代产品.出现了群件、库存控制、供应链和系统管理等多种企业应用,而且这些应用逐渐
当代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通过描绘一对无名的父子艰难求生于核灾难之后的世界,创造了一个语言死亡、历史终结以及个体消逝的破碎的末日世界景象。这对父子在
对7个杂交水稻新品种(系)进行筛选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优177、YⅡ优8188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达极显著差异,可在华宁县海拔1 300 m以下区域内逐步推广种植;宜香10号和蓉18
莎士比亚一直以来都备受世界各国学者和批评家的推崇,有时被称作全英国或者全欧洲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有时甚至被视为全世界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在其文学生涯中,他共写
网络对现存媒体的挑战在哪里?网络一来,做出快速反应的首先就是现存的媒体,还有哪一家稍有规模的媒体至今还没上网?理应如此。因为网络首先就是冲着现存媒体来的。问题在于,如何看
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不懂外文,却依靠合作者口传,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成为很有影响力的多产翻译家。其译作不仅为中国人了解西方历史和文化打开窗口,还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