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lobal-Regions”边界研究——界定、演变与机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q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GlobalRegions(GRS)相关文献综述以及GRS边界界定方法和程序建构的基础上,本报告对中国的三个比较典型的GRS——长三角GR、珠三角GR以及京津冀GR进行了整体空间范围边界和内部空间结构边界的界定研究。然后以长三角GR为实证,探讨和分析了GRS的边界演变的动态过程以及边界演变的动力机制。 本报告的主要结论包括:1、GRS边界界定一般方法和程序的构建。传统的一般边界界定的方法是通过地理单元“属性”的方法进行判断。本文中边界界定的一般方法主要基于“均质区域”的角度,通过“理论法”——地理单元空间的“相互关系”结合“属性法”进行研究。 2、中国三大GRS边界界定。(1)长三角GR的核心层次整体空间范围包括上海市(不包括崇明县)、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不包括溧阳市)、镇江市(不包括句容市和丹徒县)、南京市(不包括原江浦县、六合县和高淳县、溧水县)、扬州市(包括广陵区、邗江区、仪征市、郊区和江都市)、泰州市(包括海陵区、高港、靖江、泰兴、姜堰)、南通市(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和海门市)、嘉兴市、杭州市(不包括临安市、淳安县、建德县)、湖州市区、绍兴市(包括越城区、绍兴县和上虞县)、宁波市和舟山市(不包括岱山县和嵊泗县);(2)核心层次的珠三角GR包括广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东莞、深圳惠州等的相关县市区。而中观层次整体空间范围包括汕尾、清源、肇庆三市,外围层次则包括沿京广线的韶关以及河源、阳江等城市;(3)严格意义上,按照GRS形成的两个条件,京津冀GR不是一个成熟的GRS。然而,放眼不远的未来,按照京津冀目前的发展态势、宏观的区位环境以及国家的战略重点来看,京津冀GR将加快其区域整合和一体化的进程,而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明显。核心层次的京津冀GR范围目前来看仅仅包括北京-天津城镇密集轴。 3、中国三大GRS归纳比较。(1)内部联系。京津冀GR的劳动地域分工程度相对要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GRS。而长三角GR的劳动地域分工要高于珠三角GR(2)空间形态与结构。珠三角GR属于都市连绵区型的区域;京津冀GR属于城市走廊型区域向都市连绵区型发展的过渡类型。长三角GR的空间结构呈现网络状的结构形态。(3)发展阶段。珠三角GR和长三角GR的发展阶段已经到达都市连绵区阶段,多核心、网络状的空间结构基本形成。而京津冀GR尚处于城市向心体系阶段向都市连绵区的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 4、GRS边界演变的动态特征。通过长三角GR的边界动态演变分析,归纳一般GRS边界动态演变的特征如下。(1)GR边界演变的“阶段性”特征。(2)边界演变呈现“圈层推进+轴线延伸”的“空间”特征。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显著,主要节点城市之间的区域交通走廊对于GRS的内部边界演变极具意义。(3)GRS内部“边界型地域”在不断形成和演化。 5、GRS边界演变的动力特征。通过长三角GR的边界演变分析,归纳一般GRS边界演变是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一体化(或区域整合)的结果。其中,演变动力既包括地方政府、全球资本和跨国公司的推动力,又包括区域核心城市辐射力以及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力。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的经济活动日益繁荣,城市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建成区,而是不断向周边扩散,出现了城乡结合、中心与边缘紧密结合的状态,因此,目前城市规划中常见的城
我国城市快速化发展曾严重影响传统街区的保存与发展,之后旧城更新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传统街区复兴作为城市规划中的微观实践,也成为城市建设活动的重点。当下我国对传统街区
本文和同组研究者王芳所作“性别差异与大学校园空间环境关系”属同一课题的两个部分。本文选取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作为研究个案,运用访谈、问卷、数
随着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变幻莫测的水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性,使它成为环境景观设计中最感人的要素之一。同时,作为灵性与智慧的象征,水与人类知识最高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虽然以木结构为主,但在石作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明代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一个独特时期,它上承唐宋,下启于清,这个时期石作技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无
针对节约电能、保护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美国环保署于1991年1月提出“绿色照明”概念,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重视。我国也于1993年11月启动 “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并于1996年
建筑设计院是活跃在国内建筑界的一支主力军,在建筑企业的发展中做过诸多探索,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而建筑设计创新是建筑设计院发展和增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
受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迫,在建筑中应用太阳能采暖技术实现节能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建筑发展的趋势。我国从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推广太阳房,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全球来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新生儿的出生率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人们的死亡率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产业也迅速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并成为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我国当前住宅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面向百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