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过程流场形态的测量与表征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oaid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粒子成像速度场仪(PIV)和数值模拟(CFD)对Taylor-Couette流场进行测量,获得各转速下涡流场信息。将同等条件下PIV测量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相联系,同时应用Taylor-Couette模型进行混凝试验,定量分析反应器内流场特征与絮凝效果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对Taylor-Couette流场的PIV测量、数值模拟以及混凝试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分析结果显示:在小于7 r/min时,相邻涡较为独立,大小基本相等,各向速度在数值上均较小,且分布趋势较为稳定;在7 r/min~40 r/min时,涡大小形态随转速和时间周期性变化,各向速度也随转速和时间不断变化;在40r/min~63 r/min时,涡大小相当形貌相近,涡流场存在轻微波动,相邻涡间液体传递减弱,各向速度随时间和转速小幅变化;当转速大于63 r/min时,涡形态紊乱程度逐渐加剧,各向速度波动较为剧烈。所以,Taylor-Couette流场转速范围划分为小于7r/min、7~40r/min、40~63r/min和大于63r/min四个区间。2.通过对比分析相同条件下PIV测量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各种涡形态特征对应的转速存在一定的转速分段范围,各分区范围内的各转速相应的各向速度所显示出来的特征很相近,而不同分区下各转速相应的各向速度所显示出来的特征均不一样。定量分析了小于7 r/min、7 r/min~40 r/min、40 r/min~63 r/min和大于63 r/min四个转速范围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涡流场形态。3.通过对比不同混凝剂投加量下的混凝效果可知,当转速小于7r/min时,絮体粒径分布不均匀,去除率较低,当转速为7~40r/min时,大絮体数量随着转速的升高而增加,且分布均匀,去除率较高,当转速为40~63r/min时,絮体粒径减小,去除率降低,当转速大于63r/min时,细小絮体数量增多,去除率较低。因此不同混凝剂投加量时,在不同转速范围内时,混凝效果明显不同,充分验证了涡流场转速范围划分的正确性。4.为了进一步验证涡流场转速划分的准确性,通过对比不同助凝剂投加量的混凝效果可知,当转速小于7r/min时,不同助凝剂投加量下均能生成较大絮体,但粒径分布不均匀,去除率较低,且随转速变化不大,当转速为7~40r/min时,较大粒径絮体数量明显增加,粒径分布均匀,去除率较高,当转速为40~63r/min时,絮体粒径减小,但随着助凝剂投加量的增加,能够生成较大絮体,去除率随着助凝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当转速大于63r/min时,助凝剂投加量较低时,随着助凝剂投加量的增加去除率基本不变,当助凝剂投加量较高时,去除率明显升高。因此不同助凝剂投加量下不同转速范围内混凝效果明显不同,进一步验证了涡流场转速分区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膨胀土在我国的分布极广,云南、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河北、陕西、贵州、江西等省都存在有膨胀土。膨胀土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两种变性特征。在建筑物地基设计
渗流和渗流控制是土石挡水建筑物中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直接关系到工程费用和安全。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们也开始在强震、高寒、深厚覆盖层等复杂工程地质条件上
空间充气可展薄膜天线采用超轻薄膜作为抛物面天线反射面、罩篷、馈源支架,空间充气展开成形,然后硬化定型,通过姿态控制等达到设计在轨工作状态。同机械式展开结构相比,充气可展
近年来,为了提高已有建筑的使用空间,增大城市容积率,降低拆除重建费用,既有建筑的加层改造越来越多。但既有建筑加层改造后存在结构受力复杂、传力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结构
中国的土木建设现正处于新建与维修加固并重的时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以下简称FRP)加固结构因为有着其它传统加固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是现在结
渡槽是实现长距离输水的重要建筑物,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一旦遭受破坏,会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带来巨大损失。长久以来渡槽抗震缺乏专门的规范,设计人员多是参照公路桥梁规范进行抗震
本文以组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SRC柱-RC梁)节点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阐述、参考相关试验、用有限元软件建模计算三个渠道对此类节点的受力机理和破坏特征做出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入到高速推进阶段,高层及超高层在各地广泛兴建,高层结构建筑物越来越多。虽然高层建筑解决了有限的空间利用问题,但高层建筑层数多,使用
在结构设计中,R.C.框架梁的内力计算以及配筋都是按矩形梁来计算的,并没有按T形梁进行计算。而楼板对梁本身的翼缘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按照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