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科普旅游是随着公众对生态以及自然科学知识的需求以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其开展对于旅游资源以及环境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特殊的科学价值,成为开展生态科普旅游的必选之地。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与中心,其感知状况对于旅游产品以及旅游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以游客感知价值为研究视角,以河南省南阳市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对生态科普旅游进行了研究。首先是对生态科普旅游的相关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与界定,在研究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区域概况的基础上,依据专家访谈的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生态科普旅游游客感知测评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运用excel、spss19.0对游客感知的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游客对生态科普旅游的感知状况,以便指导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生态科普旅游的开发。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1)被调查游客的心理特征分析可知:游客多以漂流、登山、休闲度假等旅游动机为主,而以纯生态科普旅游教育为旅游动机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小;在旅游过程中想要了解生态科普旅游知识的游客所占比例为65%;说明此种专项旅游的开发有一定的市场前景,目前关于生态科普旅游的开发尚处于起步的阶段。所以,在开发过程中要与其他旅游方式相结合,带动生态科普旅游的发展。(2)从被调查游客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分析可知:被调查的游客当中男性的比例略高于女性,总体上两种性别趋于平衡的状态;年龄以18—40岁为主,即以中青年为主;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游客占整个被调查游客的75%;客源地以省内为主,出游方式多以参加旅行社与自行出游两种出游方式为主。另外,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不同的性别、年龄、学历以及不同的旅游动机在某些测评指标上感知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在生态科普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可以针对相应的特点,设计出适合的旅游产品。(3)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解说系统的完整性、场馆布局的合理性、线路的多重选择性3项测评指标对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游客的总体感知有着较大的影响。(4)通过对游客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被调查游客对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中的生物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等的感知度普遍较高,可见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对于开展生态科普旅游有着良好的资源基础;然而,游客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科普场馆展品的齐全性以及典型性、以及科普场馆的高科技综合运用的感知度较低。(5)另外,结合走访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知:游客对标识系统以及解说系统的生态科普知识含量、居民的科普意识以及居民的生态科普知识含量、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体验活动的设计等指标的感知度普遍较低,在生态科普旅游的开发中,要注重科普实践的建设以及服务体系的建设。(6)从了解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途径来看:网络、微博等新形势的信息传播策略逐步取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式,这就要求在进行生态科普旅游的产品宣传中要关注主流人群了解出游信息方式,逐步转变宣传模式,提高宣传的功效。根据分析的结果,依据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相关原则,论文对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提出了以下几大开发策略:与其他旅游方式相结合,带动生态科普旅游的发展;细分客源市场,开发合乎需求的生态科普旅游产品;以景观生态为理论基础,设计合理的空间布局;链接重要景点,设计合理有趣的生态科普旅游旅游线路;完善生态科普服务设施,凸显地域特色;加强自然科普场馆的建设,使之带动生态科普旅游的发展;完善生态科普旅游基地,注重科普旅游体验活动的设计;加强生态科普宣传,提高市场吸引力。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科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