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纳米材料具有强烈的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被日益广泛地用于电子行业、造纸业、纺织品原料、能源、化妆品等各个领域。在纳米科技带来轻便、经久耐用的纳米工具,清洁且廉价的能源以及智能的生物医药产品的同时,从事纳米材料研究、生产、消费以及相关纳米材料废物处理的人数将与日俱增,相关职业暴露于纳米材料的机会越来越多。近年来研究发现不同途径接触的纳米材料都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对血小板及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对于纳米材料潜在毒性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也深受关注。本课题研究的多壁纳米碳圈(MWCNOs)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场发射、光限幅以及燃料电池电极等领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鉴于纳米材料可由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而MWCNOs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物安全性并不清楚。因此,本实验采用体外实验探索MWCNOs对大鼠血小板聚集、血小板粘附功能的影响,并从体内水平观察了MWCNOs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出血时间、凝血指标以及对血栓形成的影响,以期为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 MWCNOs对血小板聚集、粘附、颈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用比浊法观察不同浓度MWCNOs对由刺激剂ADP、Thrombin、Collagen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设定本实验的浓度范围。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20μg/ml MWCNOs,在不同剪切力(500 s-1、1000 s-1下对血小板粘附与胶原的影响。用化学刺激法,观察2 mg/kg MWCNOs对25%三氯化铁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中的血流变化及其单位长度血栓湿重的影响。2.多壁纳米碳圈对出血时间、凝血指标的影响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MWCNOs (2 mg/kg、4 mg/kg及8 mg/kg)12 h,用断尾法观测大鼠出血时间。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检测体内注射MWCNOs (2 mg/kg、4 mg/kg及8 mg/kg)对大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3.实验结果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 MWCNOs对血小板聚集、粘附、颈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在不同刺激剂,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胶原(collagen, COLL)、凝血酶(thrombin, THR)诱导下,随着MWCNOs (0.2、2、20μg/ml)浓度的升高,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各刺激剂组中的高剂量组(20μg/ml)血小板聚集率与其溶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内注射不同剂量的MWCNOs (2 mg/kg、4 mg/kg及8mg/kg)12 h,观察由10μMADP诱导下MWCNOs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各剂量组的血小板聚集率(51.2%±4.5%、54.3%±7.8%和56.8%±3.0%)均低于溶剂组(64.3%±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低剪切力(500 s-1)作用下,20μg/ml MWCNOs抑制血小板粘附于胶原;而随着剪切力升高(1000 s-1),抑制作用消失。不同剂量的MWCNOs (2 mg/kg、4 mg/kg及8 mg/kg)对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中的血流及单位长度血栓湿重与溶剂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多壁纳米碳圈对出血时间、凝血指标的影响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MWCNOs (2 mg/kg、4 mg/kg及8 mg/kg)作用12 h,或者4 mg/kg MWCNOs作用不同时间(0.5 h、6 h、12 h)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出血时间及凝血指标(APTT、PT、TT)的作用与溶剂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MWCNOs对血小板聚集、粘附功能可能存在抑制作用,但并未影响大鼠的止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