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悸参夏合剂联合脐针治疗阳虚痰浊血瘀型心悸的临床观察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xue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阳虚痰浊血瘀型心悸患者服用定悸参夏合剂及联合脐针治疗后的中医临床症状及动态心电图的变化,评价定悸参夏合剂及脐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收集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阳虚痰浊血瘀型心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定悸参夏合剂及脐针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动态心电图(24小时心搏总数、早搏总数、平均心率)、心功能分级等的变化。  结果:试验组在降低24小时心搏总数、早搏总数、平均心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试验组在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改善心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都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定悸参夏合剂联合脐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阳虚痰浊血瘀型心悸患者的临床症状和24小时心电图的指标,比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效果明显,而且在临床调查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及安全问题。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补肾健脾活血方治疗子宫切除大鼠动物模型的试验研究,探讨子宫切除术后卵巢功能衰竭发生的主要机理和补肾健脾活血方治疗子宫切除术后卵巢功能衰竭的疗效途径. 方
实行高效课堂以来,从期盼——质疑——探索——赞同,觉得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从自己的内心到对数学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走出教师心里屏障  十一年的教学工作,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往的的课堂教学形式,实施了高效课堂就意味着这一切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校课堂我抱有过怀疑的态度,但是到杜郎口中学观摩、听课之后,同样一节课,老师上下来很轻松,学生
期刊
目的:建立新型腰椎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测定并比较模拟按压手法载荷时前屈30°、后伸10°、水平位三种状态下对腰椎运动节段各组织的应力分布和结构变化,探讨按压手法的生物
九百多年前,苏轼就教给了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三分诗,七分读”。如今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朗读,才是让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接的最佳“桥梁”。那么,语文课堂中如何搭建朗读这座“桥”呢?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在朗读教学中,教
期刊
用时域有限元差分的子域合成法(Synthetic subdomain method of FDTD)对大规模的光波导模拟,把仿真的光波导划分成两个或多个区域,在不影响仿真精度的条件下,删除对仿真对象
春节一到,又到了一年一度各个商场和购物中心百花齐放,“争相比美”的季节,顾客们却可以大饱眼福了。不止如此,春节期间还是各个商场竞相举办活动、大放光彩的时期,这时候可
期刊
【摘要】课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是“有趣”的结果。课堂中只有学生对老师感兴趣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了,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精“导”激趣,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巧“问”诱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乐“动”生趣,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活“练”提趣,可以寓练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善“
短视老板短命店   因为中国曾经缺乏创富的环境,所以我们的企业家就像个被带进烧饼店的饿鬼,抓到什么吃什么,哪还顾得上去隔壁味道更美的饺子店吃吃。很多企业家彼此的区别就是有的被带进了烧饼店,有的被带进了饺子店,不远处全聚德的招牌却没人看见。没有长远战略规划的企业是短命的,富不过一代,更不要说三代了。  俺要做大   经济学家张维迎说:“把一个公司从小做大容易,把它从大做小不容易。”意思就是说找个
【摘要】学前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透彻的审美理解力和活跃的审美创造力的基础,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如何对儿童进行审美感知的教育,始终是我们教育者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儿童学前教育审美观点感知能力培养  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
失眠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经常性睡眠减少,或者不容易入睡,或者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次入睡,睡眠时间缩短,甚至彻夜难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胃不和则卧不安”首见于《素问·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