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抗逆力理论的精准扶贫运行机制优化研究

来源 :天津商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rr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抗逆力理论作为分析工具,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如何优化我国精准扶贫到户扶贫开发机制进行研究。具体以沃尔什(Froma Walsh)教授提出的家庭抗逆力基本框架,即家庭信念、组织模式、沟通过程,以及“治疗师”角色等四个基本方面,结合实地入户调研情况对当下精准扶贫运行机制存在的缺陷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具体到户扶贫开发机制,在家庭信念、组织模式、帮扶主体角色定位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进行加强和优化。家庭信念中有碍贫困对象能够积极应对困境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贫困户存在依赖心理,对维持现状和实现更美好的生活信心不足,同时一定程度上存在对离开扶贫帮扶后会再次陷入困境的担忧和恐惧;在组织模式中不利于贫困对象实现稳定脱贫的因素具体表现为:贫困对象家庭结构多呈现出无劳动能力或者弱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人口结构不合理、忽视家庭内部凝聚力建设、帮扶措施并未增强贫困对象经济基础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安全和稳定等;沟通过程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对贫困户家庭内部紧张关系关注不足,没能及时引导形成有效合作模式、忽视农村社区内部各主体间沟通,导致新的紧张关系等;在帮扶主体角色定位方面主要存在“角色替代”,帮扶主体帮扶思维方式有待转变等问题。最后一章以一般家庭抗逆力框架为指导,围绕庭抗逆力关键过程提出优化改进意见,包括转变和完善帮扶力量的作用方式,改善贫困对象家庭组织模式、信念系统、以及加强社区建设等。抗逆力理论在理念上为帮扶主体有效进行到户的帮扶提供了新思路,家庭抗逆力框架为结对帮扶主体有效开展到户的帮扶提供了系统的指导,也为审视和完善当下精准到户扶贫开发机制提供了指导。经分析得出家庭抗逆力框架有助于指导和完善具体开发到户的过程,家庭抗逆力框架本身就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理论框架,能够为优化到扶贫开发机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其他文献
自认作为民事诉讼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两方当事人有约束力,同时也是约束着法院的诉讼行为,既有利于保障当事人权益,又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
指出了公益林多用途经营已经成为当下探索“两山”理论高水平转化的重要路径和实践创新课题。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公益林+”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以期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