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写作”与当代文学的“一体化”进程——以抗美援朝文学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_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织写作”是形容当代文学在新时期以前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中国当代文学便被“组织”了起来,纳入到“一体化”的进程。文学的写作方式、批评方式、发表方式、阅读方式和作家的分化、组成都体现出了与现代文学迥然不同的特点,在承继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新的方向。  在把当代文学写作“组织”起来和“一体化”的进程中,抗美援朝文学的写作是其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抗美援朝文学写作,运用了典型的“组织写作”生产方式,抗美援朝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中国文联和作协、志愿军总政治部先后多次组织作家到朝鲜慰问、体验生活,进行文学创作和宣传报道。从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到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文学写作与战争和中国社会的进程紧密联系,无论是写什么,还是怎么写,以及谁有资格进行写作,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同时在作家写作的过程中,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家也随着社会的变化在不断调整。  “统一战线性”、党性、思想性和政治性成为抗美援朝文学的主要特点。“统一战线性”是与社会形态的变迁相联系的,这就决定了抗美援朝文学写作过程中以党性、政治性来改造作家世界观和写作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抗美援朝文学写作过程中的复杂性、冲突性和各种力量、观点的交错和斗争,也体现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和批评家的分化和重组。  抗美援朝文学写作也体现着从现代文学多元共存的写作演进到社会主义文学生产方式的尝试和建立,文学的一元标准凸显,逐渐成为国家意志的写作。中国共产党站在政治高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作家和组织文学生产,建立党的文学生产机制,形成有别于其他文学形态和文学生态的新的有中国特定范围和时期内的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  魏巍、刘白羽、杨朔和陆柱国是抗美援朝文学写作的主流作家,也是在当代文学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家;老舍、巴金代表着转型期的著名作家;路翎代表着左翼文学在进入当代以后内部的遭遇和冲突的作家。丁玲、周扬是抗美援朝文学写作过程中的权威文学批评家,周扬对文学的具体影响和领导,是当代文学“一体化”进程中重要的阶段。  通过对抗美援朝文学中的“组织写作”研究,可以透视当代文学“一体化”进程中的的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现象,为研究当代文学积累有益的经验。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