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堆藏布谷地白玉冰期冰川与气候变化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tawj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理位置独特,深受南亚季风的影响,发育了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洋性冰川(温冰川),末次冰期盛冰期更留下了规模宏大的冰碛地貌,其中波密境内波堆藏布谷地的冰川地貌形态最为典型,侧碛、终碛的沉积特征非常显著,具有完整的冰碛序列。我们选取波堆藏布主谷内的冰川堆积地貌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测年技术(ESR、CRN、OSL和14C等)对具有代表性的冰碛序列和冰水阶地进行定年,重建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第四纪冰川演化历史。利用GIS和RS等技术对现代冰川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第四纪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对波堆藏布谷地中的冰碛进行了系统的采集CRN测年样品,特别是白玉沟口附近的典型终碛和达卡桥西侧的冰碛。通过CRN测年技术所得到的冰碛形成的年龄,检测到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冰川前进,一次是较老的古乡冰期,年龄为113±12.6 ka BP和97.4±10.8 ka BP,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MIS)6阶段;另一次是以白玉沟口数道高大冰碛垄为代表的冰期,从外到内(即从老到新)冰碛序列的年代为9-11ka BP,12-15.5 ka BP,分别对应于晚冰期的新仙女木事件(YD)和Heirichl事件(也可能是LGM持续到16 KaBP所致)。 对谷地中白玉沟内及其附近的冰水阶地中的显著的二层古土壤采集了6个14C样品,获得下层古土壤的2个年龄分别为7190±120a BP,5230±120 a BP:上层古土壤的年龄分别为3755±125 a BP,2670±130 a BP,3450±70 a BP和3335±85 a BP。这些年龄数据揭示了藏东南地区在中全新世早期(7.2—5.5ka)和晚期(3.3-3.8 ka)发育了红色古土壤,代表了温暖湿润的气候,与河北平原河流湖泊所反映的气候相一致。 本文以1:10地形图和1987年、1999年陆地卫星图像及区域范围内9个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地形分析比较和数据空间结构的探索。基于GIS空间分析和遥感目视解译定量分析,我们选取了3条典型的冰川,分别计算其地形参数(包括长度、面积,高度及梯度等),重建白玉冰期时三条冰川的规模,详细剖析了朱西沟和白玉沟的冰川发育特点,并分析其形态差异、ELA差异的原因,认为地形因素是影响冰川形态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出现,使得艺术家们对设计思潮的探索热情空前的高涨。艺术设计的手法与元素的运用也产生了质的变化,也就是从现代主义设计到后现代主义设计的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分析了MODIS适于火情监测的各通道特性,并基于今年的MODIS资料,运用红外通道及三通道合成的方法,成功地探测到今年发生在我国大兴安岭及境外的多起火情.结果表明,利用红外通
晚二叠世生物灭绝是生物演化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事件。对于生物灭绝的成因机制,一直没有统一的观点。近年来,随着对大火成岩省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认为大
为提升配电网在地震灾害下的恢复力,本文首先根据震源位置、地震级别计算不同位置处杆塔的损失概率,进而由杆塔损失概率计算得到线路段上杆塔损失场景的概率,并利用轮盘赌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