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国立东南大学为个案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iter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5年--1927年的大学变革,长期以来,未被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研究.作为中国大学教育现代化历程中由日本转向美国的一个重要转折性变革,其"寓师范教育于大学"、董事会制度、选科制和学分制、学生自治制度、大学推广教育活动等都值得研究.可以说,对这一阶段教育变革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当前中国大学教育变革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价值.为此,该文以国立东南大学作为研究这时期大学变革的切入点,通过对这所大学办学体制的考察,力求以点带面阐明这时期大学变革从学习日本转向美国的外部环境、使之发生转变的媒介、变革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说明美国大学模式对这场改革的影响及其成效,从而为当前的教育变革提供借鉴和启示.1915年,几乎与新文化运动同时,大学的教育开始了新的变革探索,清末派到美国留学的学生,成为熟稔美国教育思想的一代,这个群体逐渐形成,并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陆续学成回国,进入大学发挥中心作用,直接促成中国大学由日本转向美国.他们对杜威思想的追捧,使中国大学变革直接在实用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这时期大学以美国办学模式进行的办学体制变革,主要有:1、在领导管理体制上,形成董事会制度、校长负责制和教授治校相结合的大学运行机制;2、在学生管理制度上,实行学生自治和男女同校;3、在大学教学制度上,提出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实行以学分制为教学管理模式、以主辅修制为特点的选科制度;4、大学的职能得到拓展,大学建立了科研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推广活动,发展了大学的科研、服务职能.这一系列的变革使大学体制得以根本的改造,美国式的办学体制,其民主性、社会性的特性在中国大学中得到广泛的体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在追求教育目标上的分歧,美国新人文主义对杜威实用主义的批评,也影响到中国大学对现代大学精神的理解.《学衡》直接以反思实用主义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大学变革的面目而出现.它不仅反映了与实用主义思想碰撞的美国新人文主义思潮对中国留美学生文化观的影响,也反映了20年代前后中国教育变革本身人文与功利两种思想的冲突.引进国外经验与保存本土文化是这一分歧的焦点,东南大学是代表这种变革流向和分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大学.回溯和检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大学变革,该研究认为中国大学变革的关键在于:1、形成民主治校的管理机制;2、培养通专并重的人才;3、力戒急功近利;4、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其他文献
长拳,是一种拳术流派的总称。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体委把群众中流传广泛的查拳、花拳、炮捶、洪拳、少林等拳种,根据其风格特点,综合整理创编了长拳。这类拳术的共同特点是: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可以全面提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力资本,这就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后来居上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