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皮层脑电图中高频振荡波(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HFOs)在非颞叶症状性癫痫异常放电区内外的出现率、与棘波的关系及其与术后癫痫控制率的关系,探讨其在非颞叶症状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10月非颞叶症状性癫痫患者137例,术前根据临床症状、脑电图及磁共振联合初步定位致痫灶。术中硬脑膜切开后,利用术中皮层脑电,以棘波为电生理标识定位异常放电区。设置脑电采样频率为2000Hz,走纸速度240mm/s。分析异常放电区及其周围区域棘波(滤波参数0.5-30Hz)、HFOs包括Ripple(R,80Hz-250Hz)、Fast Ripple(FR,250Hz-500Hz)。术中非功能区异常放电尽可能予以切除,功能区行皮层热凝。术后定期随访,最长2.5年,统计分析患者术后癫痫控制率与HFOs、棘波的关系。结果:1.137例患者皮层脑电出现棘波137例,出现HFOs79例:R单独出现69例,R和FR同时出现10例,FR单独出现0例。棘波每分钟平均出现207.8±44.2次,R每分钟平均出现22.8±3.6次,FR每分钟平均出现0.9±0.3次;棘波明显多于R、FR,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R、FR在异常放电区内外每分钟平均出现次数分别为24.7±4.2次、1.1±0.4次与16.8±2.9次、0.6±0.1次,两者比较,异常放电区内HFOs量明显高于异常放电区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37例患者术后癫痫控制均达Engel I-II,Engel I、II患者术后残留R波分别为8例(7.41%,8/108)、21例(72.41%,21/29),行卡方检验,X2=57.89,P<0.05;术后残留棘波分别为97(89.81%,97/108)、28例(96.55%,28/29),校正X2=0.59,p>0.05。Engel I、II患者术后残留R与棘波的量分别为10.7±3.2次、14.8±1.7次与36.7±10.4次、66.8±17.3次,行自身对照,Engel II棘波与R数量均较Engel I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非颞叶症状性癫痫外科中,虽然HFOs分布与棘波的定位范围较为一致,但因其出现率低、出现量较少,尚不能取代棘波独立指导术中致痫灶定位;HFOs残留与术后癫痫发生相关,在预测术后转归上较棘波更佳。癫痫外科手术中,二者若能相互补充共同定位致痫灶,或许能取得更佳的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