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小尾寒羊多脊椎调控基因Btg2和NR6A1的多态性分析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131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脊椎现象是存在于河北小尾寒羊中的有益突变,多数突变都会引起绵羊脊柱的加长和体尺增加,从而显著提高产肉量。本论文采用PCR-RFLP、Dcaps、PCR-SSCP以及直接测序等技术首次从分子水平上对小尾寒羊的Btg2基因和NR6A1基因的多态性与多脊椎性状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找到与小尾寒羊多脊椎突变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并为进一步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河北小尾寒羊的肉用性能,培育我国肉用绵羊品种奠定基础。   根据牛和猪的Btg2基因的DNA序列,选择保守区域设计引物,扩增绵羊Btg2基因的外显子3和3′UTR的部分序列,并对这些序列选取代表性个体进行测序,得到长度为1226bp的片段。全部片段测序结果经过同源性比对,共发现4个SNPs位点,突变位点依据拼接序列来命名分别为:A150G、C243T、A607G和T704C,其中有1个SNPs位于外显子,未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应用PCR-RFLP及Dcaps技术,对Btg2基因的A150G、C243T和A607G突变位点分别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和群体检测。独立性卡方检测结果表明150位点的不同表型个体基因型频率差异不显著(P>0.05);243位点的差异极显著(P<0.01),卡方检验再分割结果表明,基因型频率在T14L6与T14L7、T14L5表型之间差异极显著,T14L6与T13L7之间差异显著;607位点的差异呈显著水平(P<0.05),卡方检验再分割表明基因型频率在T14L6与T14L7中差异显著。结果表明243位点、607位点可能与多脊椎性状有关。经过独立性卡方检验,表明单体型在不同表型中差异显著(P<0.05),分析表明单体型GTA可能与多脊椎性状有关。   根据牛和猪的NR6A1基因的DNA及Mrna序列,设计8对引物,扩增绵羊的该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序列。运用PCR-SSCP以及直接测序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突变筛查,结果在外显子5的第25位碱基处上检测到1个T25G的单碱基突变,该突变未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对该位点进行群体检测分型,经独立性卡方检验后,发现基因型频率在5种不同多脊椎突变表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卡方检验再分割后发现基因型频率在T14L5与T14L6以及T14L5与T14L7中差异显著,表明该位点可能与多脊椎性状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舒适化护理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在我科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84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将8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目的:探讨小儿水痘的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患有水痘的100例患儿,对其按照住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舒适护
目的:研究老年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住院部收治的老年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共98例,将其按照简单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49例;其
目的:探究分析儿童慢性咳嗽患者的发病诱因及其临床表现.方法:选取在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9月门诊和住院的慢性咳嗽患儿520人,利用前瞻性分析法,来对病因进行确定.结果:占
江苏省水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布及品种抗性测定刁春友,施阿宝(江苏省稻瘟病生理小种监测协作组,210037)近年来,随着我省水稻品种结构的调整,粳稻面积扩大,水稻稻瘟病有明显加重的趋势。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106例,并随机均分成循证护理组与常规组(各53例).常规组施以
在对4种山蚂蝗(Desmodimu spp)的发芽模式比较中,浸泡20小时后,D.gyrans(种皮最厚)有最大的水分吸收。在4~20小时,D.gangeticum(种皮最薄)吸收的水分较D.cepalotes和D.pulche
摘要 电影《色·戒》的热映引起人们重读张爱玲小说《色·戒》的兴趣,但对于作者叙事策略与创作心态的解读尚不够深入。如果我们从作者生平与文本出发,深入分析一下该作的叙事策略、创作动因以及发表时间背后的隐情就会发现,《色·戒》以庸常化个人化叙事消解宏大叙事,以女性性别立场抗争男性中m主义,并在m理实验小说方面做了颇有先锋意味的探索。  关键词 《色·戒》 叙事策略 创作动因    《色·戒》写于1950
目的:对优质护理服务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24例普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两
以玫瑰黄链毒菌杭州新亚种(Streptomycesroseoflavussubsphangzhouensis)为出发菌,采用物理、化学诱变因子进行诱变处理,结果以离子注入、紫外线、亚硝酸处理效果较好,并筛选出发酵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1~15倍的高产菌株试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