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日新月异,各种外伤事故数量也随之激增,导致急性脊髓损伤(SCI)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作为外伤的常见病,治疗急性脊髓损伤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各国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关于急性脊髓损伤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急性脊髓损伤后,其损害结果常由两种机制引起: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虽然关于急性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现在仍然不是很清楚,但是,已经发现控制继发性损伤对于保护脊髓组织,治疗SCI有相当积极的作用。针灸疗法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对于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有其独特的优势。本实验以Allen’s打击法制作的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为观察对象,通过不同时间电针介入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将损伤脊髓组织内NO、MDA及SOD含量作为观察指标,同时结合损伤脊髓节段的组织形态学改变,观察电针不同的介入时间对于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影响,从而探索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最佳介入时间。实验目的:探索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最佳介入时间。实验方法:选取6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Ⅰ组(造模后2小时电针治疗)、电针Ⅱ组(造模后6小时电针治疗)、电针Ⅲ组(造模后12小时电针治疗),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2h用运动联合计分法(CBS)对大鼠脊髓损伤状况进行评估,造模24h后取材,进行指标检测。(1)用改良的Gress法测定损伤后局部组织一氧化氮含量;(2)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损伤后局部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3)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比色法测定损伤后局部组织丙二醛含量;(4)采用HE染色制作损伤脊髓局部组织形态切片。结果:(1)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损伤脊髓组织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差异显著(P<0.05)。(2)各电针组与模型组进行比较,电针组损伤脊髓组织SOD含量均比模型组升高,MDA含量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其中电针Ⅰ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各电针组与空白组进行比较,SOD与MDA含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3)模型组损伤脊髓组织NO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大鼠造模后,损伤脊髓组织NO含量明显增高。各电针组与模型组损伤脊髓组织NO含量进行比较,电针组损伤脊髓组织NO含量均比模型组降低,特别是电针Ⅰ组(造模后2小时电针治疗)差异显著(P<0.05)。各电针组与空白组损伤脊髓组织NO含量进行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1)电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损伤脊髓SOD含量,降低MDA、NO的含量。(2)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2h进行电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损伤脊髓SOD含量,降低MDA、NO的含量,使其含量接近正常水平。并且损伤脊髓SOD含量升高,MDA、NO含量降低的改变幅度大于6h、12h电针治疗组。电针介入时间越晚,所测定各项指标改变的幅度越小。提示脊髓损伤后,电针治疗应及早介入。(3)电针可以通过提高SOD含量,降低MDA、NO含量达到保护脊髓组织的目的,从而降低急性脊髓损伤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