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神经激素影响的临床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前后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Ⅲ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rocollagen-III-N-Terminal-Propeptide,PIIINP)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 facter,NGF)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评价CRT临床疗效及预测CRT应答的可行性;并分析CRT治疗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因慢性心衰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律失常科植入CRT的患者共24例,并匹配入选同期住院的心衰患者24例,以及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个体24例。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检查排除感染、严重肝肾疾病、脑卒中、肿瘤、免疫性疾病、甲亢、血液系统疾病等;并于术前及术后3、6个月分别评价其临床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QRS波时限,行标准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评价CRT临床疗效的指标;采集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脑钠肽、Ⅲ型前胶原羧基端肽和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心衰患者在入选后及出院后3、6个月分别行上述检查,健康体检者仅在研究入选后完成一次上述相关检查。CRT有反应标准定义为CRT治疗后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一级及以上,且LVEF提升值≧10%。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收集资料进行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心衰植入CRT组24例[平均年龄64.18±9.81岁,男15例(62.5%)],心衰未植入CRT组24例[平均年龄65.55±11.44岁,男16例(66.7%)],健康对照组24例[平均年龄62.85±8.99岁,男15例(62.5%)]。心衰CRT组与心衰非CRT组基线NYHA分级、LVEF值、LVEDD、QRS波时限无统计学差异。随访6个月后,CRT组NYHA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2.16±0.59 vs 3.18±0.67,P<0.01),LVEF值提升(35.47±11.50%vs 28.12±10.93%,P<0.01)、LVEDD缩小(60.50±8.72mm vs 64.59±8.24mm,P=0.04)、QRS波时限缩窄(136.81±30.52ms vs 167.31±31.43ms,P<0.01);非CRT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所有心衰患者基线血清BNP、NE、PIIIN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心衰CRT组与非CRT组术前四种血清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心衰CRT组血清BNP水平下降[148.0(538.5)pg/ml vs 434.2(1018.1)pg/ml,P<0.01]、NE水平下降(138.79±17.02pg/ml vs174.76±18.41pg/ml,P<0.01),血清PIIINP、NGF水平无明显改变;心衰非CRT组BNP较术前升高,其余血清指标无明显改变。CRT有反应者血清CLBBB较无反应者多(P=0.02),PIIINP水平低于无反应者(1.41±0.97 pg/ml vs 1.75±0.87 pg/ml,P=0.03)。本研究中24例植入CRTCRT-D患者发生有反应者19例,有反应发生率79.2%,1例死于终末期心衰,发生率为4.2%。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预测CRT应答的指标,血清PIIINP是一种潜在的预测CRT治应答的生化指标,术前PIIINP较低者易出现CRT应答(OR=0.17,95%CI=0.05-1.02,P=0.04)。随访期间,CRT组3例因心衰再住院,发生率为12.5%,其中有反应者无1例再住院;非CRT组11例因心衰再次住院,发生率为45.8%。结论:CRT是一种有效治疗心衰的方法,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分级,逆转左室内径,缩窄QRS波时限,提升左室射血分数。CRT植入术后6个月血清BNP、NE水平下降,对CRT有反应者血清PIIINP水平低于无反应者。术前PIIINP较低者易于出现CRT应答,是一种潜在的预测CRT治应答的血清指标。
其他文献
现代肺结核无论在发病方面还是临床表现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内在原因是结核杆菌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耐药菌株的出现;同时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也是导致现代肺结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