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靶向刀冷冻消融猪肝的实验研究目的:以活体小型猪肝脏为动物实验模型,探究CT引导下靶向刀冷冻消融过程中CT扫描图像显示的椭球形低密度影区与实际冰球形成范围的差异,比较1次循环和2次循环两种不同冷冻消融方案的差异。方法:4只小型巴马猪(25-30KG),随机分为A、B两组,使用速眠新Ⅱ型注射液合剂0.1ml/kg和地西泮注射液5mg肌肉注射诱导小型猪全身麻醉,留置浅静脉针于耳缘静脉,缓慢推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取右侧肋缘切口开腹暴露肝脏,选择肝叶较厚实部位作为目标消融区域,放置冷冻针于合适位置后对靶区进行冷冻消融,A组选择冷-热10-3分钟1次循环模式,B组选择冷-热10-3分钟2次循环模式。每个靶区冷循环结束后,肉眼直视下于肝脏表面冰球边界处随机放置1枚大头针标记,即刻扫描CT,扫描完毕后计算机多平面重建出椭球形低密度影的最大宽径及肝脏表面冷冻针与大头针平行层面。测量大头针和冷冻针的距离,重建图像上测量椭球形低密度影最大宽径及冷冻针与大头针平行层面冷冻针距离低密度影边缘的距离。术毕处死小型猪,取出靶区肝脏标本,10%的甲醛溶液中固定48小时后,标本沿着冷冻针穿刺针道垂直方向取消融区域椭球的最大宽径处切开。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HE及TUNEL染色。染色完成后,观察消融区域病理学改变,使用Toup View显微镜图像测量软件测量TUNEL染色下坏死区域的边界与针道的距离。结果:1.冷冻针与低密度影边缘的距离与冷冻针和大头针的距离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32,95%CI差异数信赖区间为-0.09~0.07)。2.1次循环冰球的最大宽径为27.6±0.9mm,2次循环的冰球的最大宽径为31.4±0.5mm,(p<0.01)。3.在1次循环形成的冰球范围内,TUNEL染色下半径为8.4±0.2mm的区域为实际坏死区域,冰球覆盖范围与实际坏死区域的边界差值为5.6±0.5mm。在重复循环后,冰球覆盖范围内约半径为12.6±0.4mm的区域为实际坏死区域,第2次冰球覆盖范围与实际坏死区域的边界差值为3.2±0.2mm。结论:1.冷冻消融过程中CT扫描所示的低密度影区能够准确反映冰球实际形成范围。2.靶向刀冷冻设备10-3min冻融模式2次循环较1次循环冰球形成范围更大,且实际坏死区域明显增大,安全消融边缘更小。第二部分靶向刀冷冻消融治疗包膜下肝癌的临床应用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国产冷冻消融设备(靶向刀)经皮穿刺冷冻消融治疗包膜下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份至2018年9月份在长海医院介入科行经皮穿刺冷冻消融治疗的包膜下肝癌(病灶距离肝包膜<1cm)患者共计44例(50个病灶),所有患者术后定期复查肝脏MRI,血液及生化实验室检查,评价冷冻消融的完全消融率,肿瘤局部进展率,总生存期以及治疗相关并发症。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的疼痛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血液及生化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能顺利完成冷冻消融治疗过程。平均随访时间为12.8个月(范围:3-27个月),完全消融率为96%(48/50)。随访期间内共计9例(18%)患者出现肿瘤局部进展,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的累积局部进展率分别为4.0%,8.2%和20.5%。2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内出现全身多系统肿瘤转移疾病快速进展后死亡。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5%(2/44),轻微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2%(12/44)。术中VAS评分平均为1.65分(范围:1-3分),术后3例患者术后出现疼痛明显加重,VAS评分在4-5分左右。术后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出现一过性的改变。结论:靶向刀冷冻消融治疗包膜下肝癌安全有效,手术简便,患者疼痛反应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