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商业模式和动态能力无疑是现今商业战略研究的最前沿两大课题。考虑到商业模式在企业创建和成长中的重要性以及动态能力在创造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对该两大主题展开探索的重大意义在本领域的产业界、学术界逐步形成共识。然而,作为现代企业经营核心的两个概念之间互相缠绕,产业及学术界仍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片茫然。本研究从Teece的动态能力微观基础概念体系(动态能力形成的S-S-R过程模型)及Bouwmann的STOF商业模式架构出发,研究动态能力形成过程与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之间的互动机制,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三阶段过程模型。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中国的车载通信系统行业的相关案例去验证商业模式创新模型,详细阐述了企业是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去创造出竞争优势的。研究采用的是多案例嵌入式研究,分别选取了通用的安吉星、丰田的G-Book和上汽荣威的Inkanet作为案例对象。另外,本研究还通过历史资料分析、访谈业内人士、直接观察等方式,结合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得出更准确的结论。研究发现通过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的三阶段过程模型中的各个阶段,与动态能力形成的三阶段过程模型的相应阶段为一一对应关系,即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验证了商业模式创新在形成的过程中确实呈现出感知机遇、攫取机遇和重组自身三个阶段,而且企业在每个阶段中的活动可以被大致划分至服务、技术、组织和财政四个域作为其微观基础。在每一个阶段,企业可以通过检索这四个域来动态性改变商业模式实现创新,以获得竞争优势。实践意义本研究意义在于分析汽车厂商在中国车载通信系统行业是如何保持竞争优势的,并结合中国汽车厂商在车载通信系统行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针对其提出如何形成商业模式创新、获得竞争优势的建议。研究限制第一,本研究虽然细化了商业模式创新各阶段的微观基础,但是对于每个阶段各微观基础中何种因素更重要,更能使企业获得成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第二,仅限于中国车载通信系统市场的实证研究,对于其他地区或是其他行业,可能会出现无法适用的情况,因此需要更为广泛的实证研究验证商业模式动态性模型。第三,访谈调查内容可能会因为接受访谈的对象的个体差异而造成结论限制,需要扩大访谈对象的个数,以降低这种限制。原创性价值提出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在该模型中,商业模式创新过程被动态性地划分为三个阶段(部分):感知机遇、攫取机遇和重组自身,并将每一部分的微观基础划分为四个域:服务、技术、组织和财政。通过中国车载通信市场上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商业模式创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