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存环境的变迁——改革开放后的媒介与社会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者,同时也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媒介生存环境的变化值得人们的特别关注.综观中国的媒介环境,其变化影响深远,其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最显著、最重要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就外部环境而言,中国的社会生活重心已经由泛政治化转向经济生活主流化.这引起了从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到新闻报道内容以及方式的改进.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媒介环境一系列变化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正来源于此;二,就内部环境而言,在改革开放前,甚至是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是纯事业型的国营单位.媒体完全是置于党的领导下的宣传机构,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即使有,也是各级各类宣传部门的内部竞争,而且这种竞争也被强有力的行政命令协助下的发行所消解.随着改革的发展和深化,传媒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竞争新高潮.白热化的竞争形成了传媒领域多种力量的角逐和制衡,这在传媒投资领域尤其明显;三,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网络媒体的繁荣,形成了传媒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同时又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媒体,尤其是历史最悠久的印刷媒体-报纸,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网络媒体也是媒介环境"新"的表现之一.它对于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是强化了人们对于技术硬件的追逐,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社会文化风尚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四,大众传媒本身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它不仅能够最迅速、最大限度地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媒介环境,更由于它本身的巨大的创造性而成为对新环境强有力的影响因素之一,塑造和调整着新的社会环境.大众传播活动的过程也正是媒介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其他文献
本文从文化与艺术关系角度研究刘郎江南系列电视文化艺术片。首先阐述刘郎江南系列电视文化艺术片作品风格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努力阐明地域文化具有开放的特征,只要真正了解中国
期刊
微博的迅速崛起,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迫使传统媒体转战微博,借助微博的传播优势寻求新的生机。在这传统媒体与微博融合的大背景下,报纸官方微博应运而生。
文章首先对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理论框架进行了概括性说明,接着讨论了作为研究对象的中美新闻作品文本的选择.通过对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桨的奖项设置和评奖重点进行比较,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