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建国后至“文革”前这十七年的中国文学创作普遍呈现出单一模式化的形态。长期依附于成人文学的中国儿童文学更是如此,但同时因为儿童文学自身的特殊性,又与成人文学创作存在差异之处。本论文旨在以这一时期的儿童小说,主要是其中的革命历史题材为研究对象,借用文体学、叙事学等有关理论,以期能够清晰而客观地考察革命是怎样渗透进当时的儿童文学创作,这样的渗透又是如何具体体现在作品的主题、人物和情节的模式化上,并且经过一定的转化与变异,达到国家政权的要求,最终实现其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教化功能。 本论文共有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选题理由、研究综述、论题背景、主要观点。 第一章论述“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主题模式。“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通过对苦难、寻党、母爱、复仇、教育、成长蜕变等主题的模式化言说,达到其宣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政治寓意。 第二章论述“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人物模式。“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中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人物形象的设置都严格按照阶级阵营的不同,分别进行美化和丑化。因而,普遍呈现出外貌脸谱化、动作单一化、性格扁平化等趋势。 第三章论述“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情节模式。“十七年”该题材儿童小说不是以情节为主来安排故事,因而在情节设计中危机的出现、矛盾的解决、阻迟的布置都显得简单而雷同;在细节铺设上,儿童的游戏天性以及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情感困惑等都被革命有效地改造与规训;此外,风景描写也以固定的模式参与到“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情节设置中。 结语部分通过追溯儿童文学史上“教育”与“审美”这一矛盾的产生及在“十七年”的发展等,以期对“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作出客观的历史性评价,并由此探讨儿童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