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营主体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研究 ——基于“经济理性-社会关系”逻辑的实证分析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cao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不断加快。1999年全国耕地流转率仅有2.53%,2018年则已上升至36.5%,即全国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耕地发生流转。但是,农地流转进程加快的同时,农地流转契约双方毁约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纠纷问题逐渐凸显,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效率。农地流转契约不稳定,会导致流转交易成本激增,不利于维护交易双方的共同利益,进而影响到整个农地流转市场的效率,影响土地流转质量的提升,最终阻碍现代农业与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本研究聚焦于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首先结合农地流转实践给出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的现实定义,然后从经济理性和社会关系两个层面,探究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影响,明晰其影响机制,最后,根据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探讨如何提升其稳定性。在整理课题组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当前农村农地流转市场中,就契约形式、契约期限而言,85.9%的契约为口头契约,79.17%的契约是一年及以下的短期化契约,但现实中,这些口头、短期化的契约并未造成农地流转契约交易关系的不稳定,大部分契约都处于正常运转中。因此笔者认为,以往研究中以契约形式、契约期限来定义农地流转契约稳定与否的方式不够准确。基于农地流转实践,本研究认为,契约稳定性应定义为农地流转交易契约的顺利缔结,交易双方的契约关系在契约期限内的稳定维系,并且交易契约未在契约期限内终止的现象。农地流转交易是生活在一定制度结构和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之间的市场交易活动,在中国特殊的农地背景下,农民与土地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也存在复杂的关系结构及情感联系。农地流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个要素市场,也并非单纯的市场性的经济交易,而是一个有着特殊的市场逻辑、杂糅着乡土社会人情关系在内的特殊市场形态,血缘、地缘等关系也交织其中,农地流转交易除交易本身赋有的经济意义外,承载着复杂的社会意义,经济理性逻辑之外,还蕴含着社会关系的逻辑。因此,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的考察不仅需要关注契约交易的经济理性逻辑,还需要关注经济理性逻辑之外的社会关系逻辑对交易的作用。具体来看,经济理性逻辑主要从农地流转契约双方的资产专用性和契约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资产专用性则又分为资产的自专用性和他专用性两个方面。社会关系视角主要从农地流转契约双方的社会网络和权力结构进行探究。研究表明,资产的他专用性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培育有利于提升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资产的自专用性、不确定性和权力结构的不平衡则会破坏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农地流转实践中,要提高契约交易的稳定性和农地流转效率,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1)资产专用性导致的农地流转契约的不稳定与农地转出方的投机行为密切相关。此时,农地转入方通过拓展业务环节、延长产业链,实现自身纵向一体化,不仅可以降低自身组织的运营成本,而且可以在其他业环节与农地转出户发生新的交易关系、实现新的利益关联,进而减少农地转出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实现农地流转契约稳定的目的;(2)在因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导致的农地流转契约的不稳定,主要来源于契约双方因经济利益关系而产生的扯皮。此时,转入方通过引入外部保险契约作为补充性契约弥补初始契约的不足,不仅可以转移自身组织生产经营中的成本和风险压力,也可以减少转出方因不确定性蒙受的损失,可以有效提升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3)在从经济理性角度无法提高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的情况下,社会关系网络的维护与培育可以极大地提升农地流转契约关系的稳定。(4)但是,面对因契约双方之间权力结构不对等造成的的农地流转契约的不稳定,则需要通过第三方关系(如政府行政力量或法律法规的约束)的介入来保证农地流转双方的权利关系的平等。
其他文献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各个地区都开始呈现出加速城市化的趋势。其中内蒙古地区在推进牧区新型城镇化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牧民的生活将会出现明显的变化,特别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会显著影响到其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因此必须考虑牧民如何顺利进入到城镇中就业的问题。采用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式,可以使牧区转移劳动力掌握更多的技能,有助于在城镇中顺利就业,从而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目前虽然在牧民
目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业结构性矛盾有所上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面临一定的压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双创战略的实施,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国家相关政策强调推进双创战略,加强学校创业教育,营造有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在此背景下,从创业教育和校园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职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绿色转型发展作为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是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的新型发展道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下文简称“实验区”)是中国落实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验示范基地,经过30多年的有效推进,实验区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随着转型期区域要素重组与产业重构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涌现,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先行区”,率先践行绿色转型成为新时期实验区发展的必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新路径逐渐成为产业演化研究的重要议题。避免区域产业演化锁定在低端道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对区域产业演化的动态机制进行探究。近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兴起,主张从动态的视角研究区域产业演替,并通过“技术关联”、“认知邻近”重新探讨了知识溢出的路径。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区域产业的动态演化受到技术关联的显著影响,即区域倾向于发展与本地产业结构关联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贫困治理工作上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群体上下一心,投入大量的扶贫资金,制定了普惠性的扶贫政策,使中国的扶贫事业赢得了举世瞩目的、令世人交口称赞的成就。调查发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产业扶贫是贫困人群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贫困人群的根本诉求所在;是现有的扶贫开发模式中摆脱贫困的根本策略和重要手段,是扶贫模式由“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的必
目前能源形势和环保压力日渐严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为汽车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的重点,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政府补贴金额近千亿元,且近年新能源汽车行业骗补风波和补助政策“退坡”等,使得新能源汽车政府补助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选取了较早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每年获取大量政府补助的曙光股份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围绕此案例,本文首先说明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政府补助情况,并通过相关理论阐述
笔者在咸宁税务局工作期间,经历了放管服改革、营业税改增值税和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等税收改革,作为与纳税人接触的第一线人员,对于我国进行的这些改革措施对纳税人的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对税收营商环境的改善程度有多少是非常想要了解的。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是大势所趋。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投资、增加创业创新活动、降低市场运行成本,助力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但我国的税收营商环境与其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案例越来越多,在并购实务中,我们发现民营类目标公司的税务风险相对较高:滥用、错用税收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导致少缴、漏缴、错缴税款现象比较普遍,更有甚者,恶意偷逃税款,给企业的日常经营和资本运作埋下了隐患。G公司作为国有企业的专业投资平台,通过投资并购进入水务环保领域,受制于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转移的限制,G公司只能并购目标公司的股权。在股权并购的模式
金边市是柬埔寨的首都,大多数人都拥有体面的工作和良好的收入,这促使人们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由于电子产品使商人、员工和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因此电子产品成为柬埔寨消费最多的产品之一。因此,本文将研究柬埔寨高端电子商店之一Nika电子商店的客户满意度。作为在电子领域新开业的商店,Nika电子商店已获得其客户的大量支持,这催生了店主在短短2年内建立5家分支机构的动力。最近的分支机构或第五分支机构己
学位
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基础上,浙江省创立企业社区,以深化对企业的公共服务,推进服务在地化,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本文从在地化的理论视角研究企业社区服务情况,并以温州市D社区进行案例研究,得出D社区服务的成效、不足、原因,从而得出提高企业社区服务在地化程度的建议。D社区是温州市首批针对于纯工业区而设立的企业社区。辖区内建有浙江省密度最大的小微企业创业园集聚区,并且未设置小区、商业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