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航空发动机进口支板的防冰结构普遍采用由压气机引高温气体到支板内部进行加热防冰。由于进口支板需要起到导流叶片的作用,其前缘半径小且壁厚,导致内部热气冲击换热量到达前缘外表面的热输导能力不足,支板前缘易结冰。为提高支板前缘防冰能力,本文提出了将相变换热方法应用到进口支板防冰结构的方案,并系统开展了相变支板的结构设计、传热性能分析和防冰效果工程验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支板传统热气防冰结构传热特性数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航空发动机进口支板的防冰结构普遍采用由压气机引高温气体到支板内部进行加热防冰。由于进口支板需要起到导流叶片的作用,其前缘半径小且壁厚,导致内部热气冲击换热量到达前缘外表面的热输导能力不足,支板前缘易结冰。为提高支板前缘防冰能力,本文提出了将相变换热方法应用到进口支板防冰结构的方案,并系统开展了相变支板的结构设计、传热性能分析和防冰效果工程验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支板传统热气防冰结构传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丙酮工质吸液芯表面沸腾换热特性可视化实验研究、铝基丙酮工质蒸汽腔传热性能实验研究、相变支板结构设计及传热性能实验研究和相变支板防冰效果工程验证。进口支板热气防冰结构传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方面:采用单相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航空发动机典型进口支板热气防冰结构支板温度场性能仿真分析,通过不同引气工况参数下支板温度场特性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支板前缘防冰能力不足的原因,为后续相变腔室支板防冰结构设计确定了外形结构和热气引气流量及温度参数范围。丙酮工质吸液芯表面沸腾换热特性可视化实验研究方面:建立了真空腔为120×100×30 mm的丙酮工质在铝粉颗粒烧结的吸液芯表面沸腾换热特性的可视化实验系统,开展了不同加热方式(热源面积/热源数量/热源分布/热源功率等)和充液率的可视化实验研究,揭示了热源特性和充液率等对丙酮相变过程、空腔内两相流态演变、沸腾曲线和整体热阻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丙酮工质在真空腔内部会呈现雾状两相流态,吸液芯表面相变呈现蒸发、核化沸腾、局部烧干等现象;丙酮在较小的加热功率下即会发生相变传热,且整体系统呈现较高的传热特性;固定热源条件下加热功率对可视化实验段热阻影响较小,而加热热源的分布特性对可视化实验段热阻具有一定的影响,充液率对丙酮在真空腔内部相变流态及热阻影响最大;丙酮仅发生蒸发时,沸腾曲线呈线性关系,丙酮发生蒸发,且腔内呈现雾状流态时,沸腾曲线呈二次函数关系,达到核化沸腾后,沸腾曲线呈线性关系,且沸腾传热系数提高。铝基丙酮工质蒸汽腔传热性能实验研究方面:搭建了铝基丙酮工质蒸汽腔传热性能实验系统,制备了一系列120×100×2 mm的铝基丙酮工质蒸汽腔,开展了不同热源和充液率条件对蒸汽腔整体传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基于神经网络算法提出了预测铝基丙酮工质蒸汽腔整体传热热阻方法,同时建立了基于外表面温度场反演蒸汽腔室内壁面相变换热强度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不论热源如何分布,蒸汽腔冷端表面相变速率相对较大位置都集中在热源所对应位置;不同热源分布和充液率对蒸汽腔整体热阻均会产生影响,采用LM(Levenberg Marquardt)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的铝基丙酮工质蒸汽腔整体传热热阻预测模型均方根误差在10-2以下。相变速率反演分析方法和整体热阻预测模型为相变支板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变支板结构设计及传热性能实验研究方面:采用某航空发动机热气防冰支板结构的外形参数,基于铝基/丙酮相变工质的蒸汽腔室传热机理,设计了相变支板内部支撑柱、吸液芯和加热端结构参数;制备了不同充液率的热气和电加热两种加热方式的相变支板试验件;搭建了相变支板传热性能测试实验台,开展了不同充液率和热源条件对相变支板传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加热方式的相变支板内部均发生了相变传热,与传统进口支板热气防冰结构相比,热气加热方式的相变支板前缘温度有所提高;获得了不同加热方式下相变支板表面的相变速率分布规律和相变支板整体热阻特性;电加热方式和热气加热方式的支板最佳充液率均为84%;电加热最佳加热方式为加热片均匀地分布在热端,且当固定充液率时支板热阻受加热功率影响较小;热气加热方式随着热气流量增加,支板热阻逐渐降低,但充液率对热阻的影响程度高于热气温度及流量参数。相变支板防冰效果工程验证方面:在中航沈阳发动机研究所A617冰风洞内开展了电加热方式和热气加热方式相变支板的防冰效果工程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冷气速度45 m/s,温度-11.3℃,含水量2 g/m~3,水滴平均直径20μm的典型的结冰工况条件下,相变支板表面不发生结冰现象的条件分别是电加热功率480W以上或热气流量7.1 g/s以上;热气加热相变支板仍存在着沿热气流动方向,防冰效果逐渐减弱的趋势,即支板底部前缘最开始出现结冰现象。本文在铝基/丙酮工质蒸汽腔相变传热机理研究基础上,实现了航空发动机相变进口支板结构的方案设计,样件制备,传热性能测试和防冰效果工程验证等研究,为相变换热在航空发动机中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以重点城市为枢纽,覆盖主要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高速铁路枢纽作为路网的关键节点,由于新建线路的引入,其形态逐渐由单站枢纽转变为具有多个独立客运站的多站枢纽。多站枢纽具有多个独立作业的车站,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枢纽内的场站资源成为提高枢纽整体运输能力的关键。本文从资源统筹利用的角度出发,根据枢纽内的线路分布情况及车站各项设施设备的布置情况,
在高速铁路的长期服役过程中,无砟轨道下部路基结构受地下水位变化、土质不均、近场施工扰动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均匀沉降。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后会导致轨道结构几何形位发生变化,形成线路不平顺,增大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并在无砟轨道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易引起轨道结构出现损伤病害,影响轨道结构的服役状态和使用寿命。然而目前路基不均匀沉降研究在考虑轨道结构塑性损伤本构及界面黏结方面存在不足,无法准确揭示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流发展方向。尽管某些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应用已经开始向产品化方向发展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深度学习技术全面、深入地向产业界进行转化仍存在诸多限制,其中,深度模型鲁棒性是关键因素之一。深度模型鲁棒性要求模型在常规训练集上具有显著的性能、在噪声数据集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在分布发生偏移的测试数据上具有较好的泛化性能。为了全面提高模型在不同视觉测
城市轨道交通以其效率高、容量大、准时快捷等优点,已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主体交通方式。高峰时段持续增长的客流需求为轨道交通系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与运输供给能力不匹配导致的客流拥挤问题日益凸显,这为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营带来了隐患。为轨道交通系统探究能够解决客流拥挤问题的客流控制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本论文在需求侧客流控制策略优化方面,分别对多级客流控制策略和鲁棒客流控制策略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的性能不断提升,电子器件的热流密度持续上升。控制电子器件的温度,保证电子器件的高效运行,成为电子器件热管理领域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随着电子设备不断向小型化、轻量化发展,电子器件的高度集成化导致散热模组的安装空间持续减小。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热量疏散,已成为电子设备性能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所在。受到传热能力的限制,单相换热方法已无法满足高热流电子器件的
我国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势必对铁路桥梁设计提出更高要求,而铁路桥梁设计理论发展与设计标准改进每一小步,必将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的一大步。国内多家单位也在进行更接近实际列车的荷载图式研究,例如市域铁路中ZS荷载的提出,使得设计荷载静效应与实际列车十分接近,为配合更接近实际列车的荷载图式,本文进行了与之相匹配的动力系数研究。归纳了国内外规范中动力系数的相关规定,总结了现有动力系数的制定过于依赖实测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桥梁大国,目前已建成公路桥梁90余万座,总长度超过7000万延米。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我国在役桥梁结构性能退化,“老龄化”现象日趋凸显,技术状况评定等级为四、五类,即“危桥”的达到约4.3万座,严重影响了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营。然而,传统的桥梁设计是依据时不变可靠性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进行的,主要关注桥梁建设初期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忽略了桥梁几十年服役期内结构性能退化产生的影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光生载流子的提取和传输对于获得高性能的器件至关重要。三维钙钛矿的载流子传输能力较好,限制器件性能的因素之一是传输层的特性,比如其微结构、透过率、电导率、表面能等。钙钛矿下层的传输层不仅决定光生载流子的提取和传输,而且会影响钙钛矿薄膜的生长和结晶,最终影响器件性能。准二维钙钛矿中由于量子阱结构的存在以及多相分布特性,钙钛矿薄膜本身的载流子传输受到限制。为了提升不同体系钙钛矿太阳能
随着“量子调控”与“精密测量物理”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对皮秒甚至飞秒光脉冲偏振态进行高速控制的技术。但目前最快的电动偏振控制器的响应时间也只能到纳秒量级,而且还需要复杂的电学控制系统,难于实现皮秒,更不用说飞秒光脉冲偏振态的高速控制。为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在全光信号处理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全光比例-积分-微分(OPID)偏振控制新技术,以实现光脉冲的高速全光偏振控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
薄膜晶体管(TFT)是普遍应用于TFT液晶显示(TFT-LCD)和有源型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显示电路的关键元件。传统硅基TFT由于自身的缺点而无法满足超高分辨率、大尺寸显示的要求。非晶金属氧化物TFT因具有高迁移率和良好的均匀性等众多优点,被认为是替代硅基TFT的理想候选者。目前商用的In Ga Zn O(IGZO)TFT的迁移率在10 cm~2/V·s左右。而InZnSnO(IZ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