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已经成为引起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脂质代谢紊乱,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过程中,巨噬细胞通过吞噬和处理累积在外周组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从而对维持低密度脂蛋白的稳态发挥重要作用;在AS发生过程中由于巨噬细胞吞噬过多的脂质,脂质在其细胞质中形成泡沫样外观,被称为巨噬细胞泡沫细胞。溶酶体是细胞的主要代谢分解中心,可以将胆固醇酯水解为游离胆固醇从而使其流出,最终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和缓解细胞内脂质的沉积。溶酶体的活性失调与巨噬细胞泡沫细胞的形成及AS的病理发生均密切相关。转录因子EB(Transcription Factor EB,TFEB)是一个具有碱性螺旋-环-螺旋结构的转录因子,通过调控表达溶酶体相关基因,对溶酶体生成以及细胞自噬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TFEB能够发生SUMO化修饰,但TFEB的SUMO化修饰是否参与调控了巨噬细胞泡沫细胞的形成及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目前尚不清楚。为了研究TFEB的SUMO化修饰在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形成及AS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建立了体外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Oxidized LDL,OxLDL)刺激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的研究体系。我们发现巨噬细胞中TFEB的SUMO化修饰可以响应OxLDL的刺激信号并且刺激后TFEB的SUMO化修饰程度显著降低;为进一步研究其体内作用,我们建立了 TFEB SUMO化修饰位点突变小鼠(Tfeb KR)模型和Tfeb-KR;Ldlr-/-杂交小鼠模型。通过给这些模型小鼠饲喂高胆固醇食物诱导AS发生,我们发现Tfeb-KR:Ldlr-/-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斑块要比对应野生型小鼠的少并且薄,同时发现Tfeb-KR:Ldlr-/-鼠斑块中的巨噬细胞具有更高的溶酶体活性;进一步通过体外刺激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s,BMDMs),我们发现在OxLDL刺激的情况下SUMO化修饰位点突变的TFEB具有更强的转录活性从而使Tfeb-KR的巨噬细胞具有更高的溶酶体活性,最终使Tfeb-KR的巨噬细胞内脂质沉积的量要比野生型巨噬细胞少;最后,我们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发现,导致SUMO化修饰位点突变的TFEB具有更强转录活性的原因是—SUMO化修饰减弱了 TFEB与其靶基因的结合能力。这些实验结果表明,TFEB的SUMO化修饰,通过减弱TFEB与其靶基因的结合能力从而抑制其自身的转录活性抑制了溶酶体的生成与细胞的自噬功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过程中,TFEB的去SUMO化修饰增强了TFEB的转录活性,从而增强溶酶体生成以及细胞自噬来抑制巨噬细胞泡沫细胞的形成继而减轻了巨噬细胞内脂质的沉积,最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