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0-1937年是近代中国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随着中国城市初步发展,诸多文化精英和政界精英对“城市”展开深刻持久的思考。一方面,他们发现,世界和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城市”的时代,城市的发展使得许多近代中国学者开始对“都市化”这一历史现象发生了兴趣,另一方面,他们对城市文化在历史上的作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区别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1900-1937年间,不仅是中国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而且中国的市政运动也是发生在这一段时期,中国人对西方先进市政管理理念的学习与传播、中国城市自己的市政规划方案的出台、一大批民国市政学者的出现,也同样是发生在这段时期。他们积极借鉴西方先进的市政规划理念和市政管理经验,力图探索一条中国城市化之路,其内容涵盖城市制度、城市设计、城市治理与文化建设诸方面。中国市政观的特点是“市政”始终与“国政”相联、反资本主义观。但是,由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是在它的半殖民地社会状态下进行的,它的发展常常是呈现出病态的特征。因此,在现实中,中国文化精英们对城市发展的状况是不满意的。他们猛烈揭露、批判了中国的“城市病”,如两极分化、市民习惯的落后、城市精神文化的低俗等顽疾。并且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及市政管理的角度去分析了中国“城市病“产生的原因。当“城市”的理想在“城市”本身这座空间内寻找出路之时,“向乡村去”的思潮也在逐步抬头,一部分学者积极地探讨城乡关系,力图通过复兴乡村为城市现代化化事业重建良好的根基。这既表示一部分学者将城市和乡村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也表明一部分精英人士的视角跳出了“城市”中心观而向广大的乡村世界寻找现代化动力支撑。在这一探索中,也出现了要求“回归田园”的“反城市化”思潮。这些思想都给予当代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