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研究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a1a1a1a1a1a1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如今,世界主要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正在兴起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浪潮。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证明了诉讼案件非讼审理对于民事纠纷的预防以及达成迅捷、经济、合目的性、展望性和妥当性的裁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域外的立法和司法经验以及我国司法改革的历程出发,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对全球司法改革中出现的非讼审理的潮流进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展示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基本理念、制度目标和程序规则。通过对域内外诉讼案件非讼审理改革实践的剖析,以及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吸收,以实现简便、迅捷、廉价、可接近的程序结果为基本目标,以尊重我国司法传统并体现中国司法的特点为指向,提出相关原则、制度、体系建构的建议,以此为推进我国的司法改革和司法现代化。本文除导言外共分四章,10万字。第一章对诉讼案件非讼审理进行概括性的分析,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念的阐述入手,对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初步地、概括性地分析,主要阐述了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由来、诉讼案件与非讼案件的界分、以及诉讼案件非讼审理过程中所应用的诉讼法理与非讼法理。在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由来一节中,将诉讼与非讼的区分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后经过中世纪教会法、现代法的发展,在西方各国的程序立法中,均有“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的区分。司法实践表明,采用非讼程序审理某些诉讼案件更合乎纠纷处理的目的性。在我国司法实践的语境中,在独立的非讼程序规则还未出台之前,为使“诉讼案件非讼审理”对法官更具有可操作性,应把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界定为法院在诉讼程序中处理争讼案件时采用职权探知主义、书面审理主义、不公开审理主义等非讼法理,以达到迅速、经济、创设性、合目的性、展望性裁判的活动。第二节主要对非讼案件与诉讼案件区分的主要观点作出了归纳,分析了各种观点的利弊,并提出应该根据现行立法区分诉讼案件与非讼案件的观点。同时,对诉讼案件和非讼案件可以进行进一步地划分,非讼案件可以依照现行法规定划分为法定的非讼案件和潜在的非讼案件,所谓法定的非讼案件即法律明确规定适用非讼程序审理的案件,而潜在的非讼案件即具有非讼特征,但现行法未规定适用何种程序或传统上适用诉讼程序的案件。这种观点类似于德日民诉法学界的“实体法规定说”,将非讼案件的范围委诸立法者斟酌,但也在一定程序上预留了“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空间。第三节和第四节主要介绍的是在非讼审理过程中所应用到的主要的诉讼法理和非讼法理以及诉讼案件非讼审理机制的基础理论——“交错适用论”,论述了各种法理的主要内容,以及交错适用论产生的原因、背景和主要观点。在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过程中,非讼法理的适用有各种形态,对于不同的案件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适用方式。第二章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正当性基础,主要从价值论、目的论以及程序之机能等方面论证对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正当性,在理论上证明诉讼案件非讼审理之合理性。从价值论的观点看,公平正义、效率、平等等价值都是衡量一个程序机制是否具有正当性的标准,而无论是从实现适时的、可接近的正义、诉讼效率亦或是从实现实质平等方面来分析,诉讼案件的非讼审理都具有其正当性的基础。从目的论的观点来看,民事诉讼制度设置的不同目的决定了其在之后的审判方式改革中的不同趋向,通过分析几种主流的目的论观点,本文认为我国应当以利益保护论作为民事诉讼制度设立的目的,以该目的论为依托,实现诉讼案件的非讼审理更有利于实现民事诉讼制度设置的初衷。从程序的机能来看,程序所要达到的目标无非是达成正确而慎重的裁判、简易、迅速而经济的裁判、合目的性、妥当性、展望性或创设性裁判,无论是哪种程序目标的实现,实际上都需要运用一定的非讼法理,这种需求就构成了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正当性前提。第三章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合理界限,是在程序基本权保障的基本前提下,论述诉讼件非讼审理的过程中,非讼审理的边界或底线的确定以及探讨该边界或底线的原因。所谓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限度或底线即最低限度地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基本权,在诉讼案件审理的过程中,程序基本权主要包括人性尊严受尊重、合法庭审请求权、有效率的权利保护以及公正程序请求权等权利,在这些基本权利中,人性尊严保障、有效率的权利保护以及公正程序请求权又具体体现为各种程序权利,一般可在合法听审请求权以及程序选择权中得到体现,本文在程序保障的立场上,主要对非讼审理过程中这两种权利保障的方式方法做出探讨。第四章在我国实现诉讼案件的非讼审理,主要针对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现实情况,分析诉讼案件非讼审理机制建立的可行性因素。在对诉讼案件进行类型化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域外的相关立法,设计我国的非讼程序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具体规则,完善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目前,我国建立诉讼案件非讼审理机制的可行性因素主要包括多样化纠纷类型的需求、立法中一部分案件类型的需要、非讼审理理论基础的形成等,新《民事诉讼法》修改也显示出了立法者对非讼审理的必要性给予了关注。完善非讼案件程序的相关规定是实现诉讼案件非讼审理的立法基础,唯有明确非讼程序的基本原则和制度,非讼审理在司法实践中才能做到于法有据。在具体规则上,文章对有关非讼审理的具体标准、基本原则以及程序上的几个具体问题均有所探讨。
其他文献
山东12396信息服务平台是包括热线电话、短信、网站、广播多种服务方式的对农信息服务平台,基于该平台,我们开发了微信服务系统,通过系统后台知识库检索可提供人工智能、站长
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近年来,从基因水平研究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热点。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
经济适用住房是政府为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权益而提供的安居保障工程,但在实践中,一些人却受利益驱动,无视经济适用住房的社会保障性质,而以经济适用房购买指标为标的物
近年来,尤其是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前后,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刑事诉讼中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尤其就该制度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决定程序、救济机制
作为一个普通却又复杂的语法现象,被动语态历来是语言学家研究的主题。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已被公认为立法语篇的显著特征。多数研究关注被动语态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等方面。事实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近10年来我国大(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急剧膨胀。城市用地布局的不合理,尤其是各地盲目追求宽马路、大街坊的“新城”模式,加剧了个体机动化出行的趋
诉讼信托是信托中特殊的一种,也即以诉讼为目的之信托,具体来说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之信任,将实体权利转移给受托人,由受托人通过诉讼方式管理被转移之实体权利,为了受益人之利
五百梯区块石炭系黄龙组气藏发现于1989年9月,1992年12月投入试采,1995年编制气藏开发方案,2001年完成气田整体开发方案。受沉积、成岩及构造运动共同制约,发育海侵背景下碳
1996年《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该法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调节劳动力供求、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并已被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