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能化抗震设计的重要基础是确定表征结构抗震反应的指标,合理的结构反应指标能够评价结构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同时,合理的结构反应指标也能够评价结构的损伤程度,能够作为决策者对结构震后处理的决策依据。结构的频率、振型等动力特性是结构本身的基本属性,随着地震荷载增强,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结构构件发生损伤时,结构动力特性也在发生改变。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基于结构动力特性改变的损伤参数。本文通过弹塑性静力推覆过程中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来进行结构损伤评估,提出基于频率下降率损伤指标、考虑频率余量的损伤指标以及根据各阶振型相对质量计算的组合频率损伤指标。考虑到当前主流分析软件无法得到弹塑性推覆过程中结构的动力特性,本文对IDARC程序进行了改编,使之能够输出结构静力推覆过程中每一步的各阶频率及振型。本文建立了一10层框架模型,并取其中一榀进行分析。应用改编IDARC程序,通过逐步增加水平力计算结构响应,并在每步计算动力特性的改变,结果表明,结构各阶频率在推覆过程中均会下降,但结构低阶振型变化较小。计算基于动力特性的损伤参数指标的变化历程,并与基于位移延性、基于Park-Ang模型等几种损伤参数进行对比,发现基于动力特性的损伤参数能较好地识别结构屈服阶段和失效阶段。本文提出的基于频率的损伤指标能够反映结构的整体破坏历程,对结构的各个阶段较好的识别,提出的组合频率损伤指标一定程度上能够综合反映前几阶振型对损伤的贡献。本文通过考察结构推覆全过程中动力特性变化这一视角,并计算相应的频率损伤指标,对结构的破坏历程和损伤表征方法进行了综合研究,为结构的整体损伤评估提供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