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巴塞尔协议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效应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k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的种种弊端,作为全球金融体系风险管控和监管基石的巴塞尔协议Ⅱ也受到了普遍的指责。其中一个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巴塞尔协议Ⅱ具有顺周期特征,使得经济周期甚至整个银行体系波动加剧。其突出表现是当经济趋于繁荣时,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好转,担保品价值增加,出于对宏观经济的信心,银行机构往往会降低资本水平,增大信贷规模,使经济进一步繁荣;当经济进入衰退期时,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收紧,担保品价值下降,银行机构按照审慎原则收紧信贷规模,提高资本水平,以防范经济衰退带来的债务人违约风险,这使得经济衰退的现状进一步恶化。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金融体系,尤其是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和逆周期调节政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在深入分析巴塞尔协议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借助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总结了顺周期性产生的原因,并利用2006年到2015年我国34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的周期性行为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考察。实证结果显示,新资本协议实行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然存在显著的顺周期性特征,在经济上行阶段资本充足率较低,经济增长下降阶段资本缓冲反而升高,并且中小银行的顺周期性要强于国有大银行的顺周期性。最后结合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就逆周期调节手段的协调配合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实践上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经济金融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居民财富迅猛增长的背景下,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和城乡居民储蓄增长率不断创造新的历史记录,据统计发现,2009年,城乡居民储蓄总额甚至高达26.08万亿元,城
可交换债券作为一种介于债券和股票之间的投融资工具,具有较大的投融资优势,在国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可交换债市场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目前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股东的新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三十年及尾随其后减速换挡调整过程中,企业的杠杆率也水涨船高,成为潜在风险源。当前政府大力推进去杠杆,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降低金融体系风险和促进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