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以蒋介石集团在1927—1937年这十年的政治统治为研究对象,借用政治学中的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来探讨蒋介石统治集团在这十年的统治特点的。文章力图从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思想等方面对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文化进行梳理,从而窥探出在近代中国这一特定环境中他们的主观心理倾向、价值评价标准及政治思维模式。因为任何一个政治体系在其政治运作过程中,都表现出其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这种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便是政治体制的政治文化。以蒋介石为首的统治集团在前十年的政治统治过程中,其政治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政治心理方面来看,继续总理遗志,建立三民主主义共和国,是蒋介石集团的基本心理动机,但革新意识淡薄、保守之念浓重,却是蒋介石集团的普遍心理倾向。与此同时,崇尚权威、崇拜权力,亦是蒋介石集团永难斩断的情愫;从政治价值观来看,以“革命”手段来完成国民革命,可以说是蒋介石集团的基本政治取向,谋求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经济强盛,亦是蒋介石集团的终极价值目标,但拥护三民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却始终是他们的价值信仰标准;从政治思想来看,蒋介石集团以权威主义来推行兼具历史延续性与变革性的社会发展,同时竭力鼓吹封建伦理道德,提倡泛道德主义,以期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在此过程中,蒋介石集团还不时地利用当时的民族主义情绪,为自己的政治统治合法性寻求支持。 蒋介石集团前十年统治的政治文化的形成,既与其集团成员的个性倾向、理想信念、知识积累、个性经历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也有当时的客观社会环境和迢迢延续下来的传统政治文化休戚相关。平心而论,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蒋介石集团也曾想力挽狂澜,解救中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但是,蒋介石集团却过多地从传统政治文化中去摄取统治资源,事实上这不仅不能成为民族精神的凝聚中心,反而注定了它难以整合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型社会力量。此情此景,已经寓意着蒋介石集团在军事大溃败之前,实际上已经“先天下之亡而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