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c596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翻译日显重要。语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沟通交流、促进各民族文化趋同和融合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在民族语言的表达习惯上,从而产生跨文化交际上的隔阂和语言翻译上的障碍。旅游文本的翻译也同样如此。  本文从“功能目的论”(简称“目的论”)(Skopostheorie)角度对旅游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进行探讨,以求突破现存研究的局限性,提高旅游文本的翻译水平,希望为旅游翻译工作者能有所裨益。“创造性叛逆”本是比较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翻译研究的多元化以及对创造性叛逆研究的深入,发现“目的论”对应用文体的翻译,尤其是旅游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由德国功能派理论发展而来的“目的论”指出,翻译是一种基于源语文本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最高准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这一理论无疑为研究旅游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一个崭新而有效的视角。因为在无法进行直接的语言转换和文化重构时,译者运用创造性叛逆可以在实现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实现对原文最大程度的忠实或忠诚,而这种策略与旅游翻译的要求正好不谋而合。“目的论”比起传统的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法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法显然有了一大进步,表现出比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为旅游翻译提供了较为坚实、客观的基础。  本文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论证“创造性叛逆”在旅游翻译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本文作者认为,在旅游翻译中,为有效传递信息,感染受众,译者必须顾及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在译文中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尽可能地使译文获得近似于原文的读者效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翻译注重的应是原文与译文间信息内容和交际功能的对等,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等,更不是展示原语语言文化异质性的场所。它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游客,最大限度地取得旅游产品的预期效果。
其他文献
索尔·贝娄,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声和地位与海明威、福克纳和斯坦贝克相当。1975年,贝娄出版了他的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作为网络交际工具的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了。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语境下经过变异的语言形式,兼有口语和书面语特征以及电子媒体的属性,日益引起语
索尔·贝娄是一位著名的美国作家,一生著述颇多。贝娄小说中的主人公多为知识分子。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充满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们往往会陷入失望甚至绝望的境地。但是,最终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好比是一面历史的镜子,照一照这面西洋镜,从中领略生活在中国本土意识之外的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了解我们在境外的形象变迁史,无疑将有助于反省和完善自身的民族
威廉·戈尔丁是当代英国文学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蝇王》为他带来极大声誉并成为198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蝇王》是他的第一部小说,自发表以来,因其哲学内涵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文被介绍到国外,受到很高的评价,其中,《桃花源记》脍炙人口,可谓是我国古典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本文从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的方式与原则入手,以
学位
本论文进行了对高职学院学生进行英语词汇联想策略培训的实验。实验假设,联想策略对高职学生词汇习得有显著效果。作者所在学校的两个班的50名学生参与了实验。两个班分别作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