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探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ve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不断谈论“中国梦”的时候,总是离不开“房子”这个焦点词汇。“住房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国家的住房政策也与人们的福祉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了“住房梦”,政府的角色似乎也逐步从“福利包办”转变为“市场监管”。然而,还有大量的中低收入家庭没有真正解决住房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对这部分弱势群体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的范畴,通过建设各种保障房来满足这部分群体的住房刚需。当前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的经济适用房,最低收入的家庭申请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以及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在具体实践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的问题,如经济适用房的购买标准界定不明确、社会保障属性淡化、户型套型超标,廉租房没能照顾到进城务工的农业户口人群。除了以上这些人群外,那些既买不起经济适用房也没资格获得廉租房的人群的住房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即所谓的“夹心层”住房问题。对于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真空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在2009年也给出了解决路径,即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是继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以来,国家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又一项重大举措。公共租赁住房具体是指面向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新就业人员、引进人才等特殊群体出租的、由政府投资建设或者筹集的、同时限定具体建设标准和申请准入条件,用低于市场价的租赁价格的保障性住房。那么现实中公共租赁住房是否真的能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问题?本文通过文献阅读、相关资料的搜集、国内外对比分析、系统研究等方法展开讨论,并以济南为例对我国公租房制度实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完善的创新性建议。文章首先通过分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局限性,提出“夹心层”的住房困境,并阐述了公共租赁住房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关系。然后以济南为例,研究了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的具体运作机制,并且发现公共租赁住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与公共租赁住房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短缺,而且建设的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不便,通勤成本高;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资金也存在困境,融资困难;此外公租房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也不尽合理,亟待改善。对比分析美国、英国、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住房保障相关政策,得到了我国应从中吸取的有益经验,主要有: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对公租房的保障对象进行细分,构建多元的多渠道的融资方式,政府保证土地的供应以及建立完善的公租房监管制度,确保公平公开公正,做到阳光透明。最后本文总结了国内外保障房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同时结合具体实践,提出了我国公租房制度再设计的一些具体设想和建议。
其他文献
运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侵蚀型海岸湿地1987、1997和2007年3个时相的景观数据进行分析,辨识侵蚀型海岸湿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用汛期水文数据代替年均数据,用汛期输沙量与汛期平均降水侵蚀力的比值代替年输沙量作为分析人为驱动干扰点的基础资料序列,运用斯波曼秩相关检验法和有序聚类分析法推估了延
纵观财务决算发展历程,财务报表填报工作因信息量大、业务逻辑复杂的特点,始终是制约财务决算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的"瓶颈"。尤其上市公司,信息使用者对报表披露信息的需求呈
HBV病毒感染人类肝脏后随着疾病的进展会逐渐造成肝脏损伤并最终导致肝硬化、肝癌而人们对于这个疾病进程中的确切的免疫学机制却并不清楚。γδT细胞是一小群天然免疫细胞,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上,由于成本限制,对空间及资源利用率等要求越来越高;消费上,由于观念和需求的改变,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
随着经济全球化,更多国际企业进入中国,竞争从之前的资金、技术等传统资源转移到人力资源的竞争。而科学的员工培训管理,可有效开发人力资源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三一集团随着规模
<正>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臼按其病程发展可分为三期:第一期自初生至3—4个月,关节正常,关节囊松弛;第二期自9个月至3.5岁,继发性改变已形成,但脱臼一经纠正,仍有足够生长潜力
随着"生态、绿色"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城市园林建设由此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我国园林管理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
背景和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PF,是目前已知的活性最强和特异性最高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它们特异性的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参与了新生
本文拟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晋商大院旅游资料的翻译实践,讨论其翻译过程,并提出具体的英译策略,进而更好地宣传晋商大院,传承晋商文化。跨文化传播现象由来已久,旨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