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应用Pentacam分析不同年龄段的成人角膜后表面曲率的研究背景:随年龄的增长,人体各个部位均趋向老化,而人眼角膜亦是其中之一,人眼的屈光状态是一个从顺规向逆规性散光状态的转变过程。研究清楚人眼的变化规律,对临床诊断、治疗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目前临床上的研究主要针对应用广泛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corneal anterior surface refraction power),但其与全角膜屈光力(total corneal refraction power)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差异主要来自角膜后表面屈光力(corneal posterior surface refraction power)。Pentacam HR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观察角膜后表面,从而完整地了解角膜。目的: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系统研究角膜曲率参数,探讨不同年龄角膜后表面曲率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患者,共275人,年龄为18-40周岁,其中青年患者144例(288眼),77例(122眼)角膜散光≤1.00D(轻度散光)的患者纳入A1组,平均年龄(29.3±5.8)周岁,99例(166眼)角膜散光为1.00-4.00的患者纳入A2组,平均年龄(27.5±5.4)周岁,以及老年患者131例(166眼),年龄为50-88周岁,其中83例(101眼)角膜散光≤1.00D(轻度散光)的患者纳入B1组,平均年龄(71.3±8.5)周岁,56例(65眼)角膜散光为1.00-4.00D(中度散光)的患者纳入B2组,平均年龄(73.5±9.5)周岁,分别应用Pentacam HR系统对患者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及全角膜曲率进行检查,收集其参数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A1组的角膜前、后表面及全角膜曲率的K1(平坦轴曲率)、K2(陡峭轴曲率)、Km(平均角膜曲率)值分别为(42.90±1.13)D,(43.54±1.15)D,(43.22±1.13)D;(-6.15±0.20)D,(-6.43±0.22)D,(-6.30±0.20)D;(42.47±1.17)D,(43.04±1.21)D,(42.75±1.18)D;B1组的角膜前、后表面及全角膜曲率的K1、K2、Km值分别为(43.88±1.55)D,(44.41±1.54)D,(44.14±1.54)D;(-6.25±0.35)D,(-6.52±0.32)D,(-6.39±0.31)D;(43.57±1.66)D,(44.26±1.65)D,(43.91±1.64)D;A2组的角膜前、后表面及全角膜曲率的K1、K2、Km值分别为(42.62±1.29)D,(44.13±1.41)D,(43.37±1.32)D;(-6.13±0.19)D,(-6.53±0.22)D,(-6.33±1.97)D;(42.20±1.40)D,(43.65±1.53)D,(42.92±1.44)D;B2组的角膜前、后表面及全角膜曲率的K1、K2、Km值分别为(43.37±1.36)D,(44.90±1.34)D,(44.13±1.32)D;(-6.28±0.24)D,(-6.52±0.26)D,(-6.40±0.23)D;(43.20±1.47)D,(44.77±1.50)D,(43.98±1.43)D。在A1与B1组、以及A2组与B2组的比较中,角膜前表面及全角膜的K1、K2以及Km,以及角膜后表面K1、K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后表面K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全角膜K1、K2、Km和年龄呈正相关,角膜后表面K1、Km与年龄呈负相关。角膜散光未对结果造成差异。结论:除角膜后表面陡峭轴曲率无变化外,角膜前表面平坦轴、陡峭轴、平均角膜和全角膜平坦轴、陡峭轴、平均角膜曲率均随年龄增大而增大,角膜后表面平坦轴及平均角膜曲率随年龄增大而减小。角膜后表面陡峭轴不随年龄增大而改变。且角膜散光大小对角膜曲率随年龄的改变无影响。第二部分角膜后表面曲率对人工晶体测算的影响分析背景:目前临床上为白内障患者测量人工晶体度数的计算,主要应用Sim K(Simulated keratometry,角膜模拟散光值,仅测量角膜前表面曲率),往往忽略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影响,在精准化治疗的今天,角膜后表面曲率有可能为人工晶体度数及相关参数作出校正,从而提高患者视力或视觉质量,在白内障的研究中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的: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研究角膜曲率参数,探讨角膜后表面曲率对人工晶体度数的校正意义。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18年4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131例166眼(右眼77眼,左眼89眼),年龄为50-88周岁,将散光度数≤1.00D(轻度散光)患者纳入A组,共81例(101眼)(右眼49眼,左眼52眼),其中男性29例(34眼),女性53例(67眼),平均年龄(71.3±8.5)周岁,将中度散光(散光度数为1.00-4.00D)的患者纳入B组,共56例(65眼)(右眼28眼,左眼37眼),其中男性19例(21眼),女性37例(44眼),平均年龄(73.5±9.5)周岁,收集其参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组的角膜前、全角膜曲率的K1、K2、Km值分别为(43.88±1.55)D,(44.41±1.54)D,(44.14±1.54)D;(43.57±1.66)D,(44.26±1.65)D,(43.91±1.64)D,应用Sim K所计算出的人工晶体度数为(18.51±5.98)D,应用TCRP所计算出的人工晶体度数为(18.86±5.83)D;B组的角膜前、全角膜曲率的K1、K2、Km值分别为(43.37±1.36)D,(44.90±1.34)D,(44.13±1.32)D,(43.20±1.47)D,(44.77±1.50)D,(43.98±1.43)D,应用Sim K所计算出的人工晶体度数为(19.40±5.89)D,应用TCRP所计算出的人工晶体度数为(19.53±5.67)D,在A与B组的比较中,A组角膜前表面及全角膜的平坦轴、陡峭轴及平均角膜曲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Sim K与TCRP计算出额人工晶体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角膜前表面及全角膜的平坦轴、陡峭轴曲率,以及应用Sim K与TCRP计算出的人工晶体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与全角膜的平均角膜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内选取共97眼,应用Sim K和TCRP计算Toric人工晶体,有47眼(48.45%)晶体型号发生改变,有51眼(51.55%)晶体型号无改变。B组内选取共60眼,应用Sim K和TCRP计算Toric人工晶体,有29眼(48.33%)晶体型号发生改变,有31眼(51.67%)晶体型号无改变。两组人工晶体型号改变无统计学意义。A组共选取62眼,应用Sim K及TCRP计算的Toric IOL轴向为(44.47±26.58)°,(53.73±40.94)°;B组共选取60眼,应用Sim K及TCRP计算的Toric IOL轴向为(58.03±57.12)°,(61.87±58.22)°,两组的轴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中,轻度散光患者角膜前表面与全角膜曲率有差异,中度散光患者该两项无差异,证明角膜后表面随角膜散光增大而变小。无论角膜散光大小,对无矫正散光的普通人工晶体均无需应用全角膜参数进行人工晶体度数校正。对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尽量使用全角膜散光对Toric IOL进行型号的校正,而放置的轴向则不需要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