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记忆与仪式——“后大屠杀”时代纪念性文化的叙事及建构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大屠杀作为侵华日军无数暴行中最集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屈辱史上的浓重一笔,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群体记忆与精神创伤。本文以历史事件如何透过一个“后事件”的重复诠释与建构过程,成为国族社会的文化记忆,作为论证重点。而仪式化正意味着重复性,周期性的中枢纪念仪式与新闻报导正扮演了“重复回溯”这类的文化功能。  本文主要依据档案文件、报刊杂志、访谈记录等历史史料,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方法,展开论述:历史事件如何通过一个“后事件”的重复诠释与建构的过程,成为国族社会的文化记忆。也就是说,并非历史事件本体的受到关注,而是在于通过对历史事件相关的细节各种诠释,“当代是如何记忆过去”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了解当代如何记忆过去,如何操演国族历史;进一步揭示,这些与社会文化记忆相关的记忆载体/工程,如:新闻报导与纪念仪式,是如何运作与生产国族历史,我们才能在各种诠释的交错中,梳理出社会文化论述建构所彰显的意义,并进一步彰显特定历史论述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为了充分利用高强高导电铜合金的导电性和强度,以及银石墨材料的润滑性,改善CuCrY、CuCrZrY材料的耐磨性能,采用电镀的方法成功地对CuCrY、CuCrZrY材料表面进行了镀覆。研究
期刊
综观中国人物画的现状,作者发现中国人物画的区域特征正在趋于明显。同时,一种基于当代社会生活的都市水墨人物画的流行又对这种区域特征产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面对这两种相
期刊
本文从动画和卡通的区别以及动画形象之于动画的重要性入手,探讨抽象、变形、拼贴等漫画手法对于成功塑造动画形象的深刻影响,分析美国动画是如何在借鉴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