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性引诱剂的化学合成及田间应用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ybgt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的主要农业害虫,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由于该虫种特殊的生物学习性和危害特点而致其虫情监测和防治难以进行。目前该虫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而化学农药的使用存在着产生抗性、环境污染之虑,特别是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尤为突出。应用昆虫性信息素为主要成分的性引诱剂诱集技术监测和防治害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种害虫综合治理新策略,其专一性强、高效、环保、无污染、不伤害有益昆虫,基本上可以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项技术在大豆食心虫防控中的应用无疑是绿色化学生态防治技术的最佳选择。为了寻找对大豆食心虫具有高效诱捕能力的组分及配方,为利用性引诱剂监测和防控大豆食心虫的广泛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和物质基础,本论文通过两种方法合成出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主要组分反-8,反-10-十二碳二烯醇乙酸酯(E8,E10-12:Ac)及其类似物;通过大田试验系统研究了合成化合物单剂、二元及多元组分配方对大豆食心虫的诱蛾活性和信息素田间应用技术;考察了芳樟醇、反-2-己烯醛(E2-6:Ald)、苯甲醛、顺-3-己烯-1-醇(Z3-6:OH)、顺-3-己烯乙酸酯(Z3-6:Ac)、反-2-己烯乙酸酯(E2-6:Ac)、反-2-己烯醇(E2-6:OH)、香叶醇、苯乙醛等九种常见植物挥发物及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三种抗氧化剂成分对大豆食心虫成虫引诱活性的影响。本项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采用廉价的山梨酸和1,6-己二醇,通过C6+C6偶联反应合成出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主要组分E8,E10-12:Ac。关键步骤为四氯合酮酸二锂(Li2CuCl4)催化的6-溴代-1-己醇四氢吡喃醚Grignard试剂与反2,反-4-己二烯醇乙酸酯(E2,E4-6:Ac)的Coupling反应,总收率约30%;同时应用1,8-辛二醇、反-2-己烯醇乙酸酯、反-2-丁烯醇乙酸酯、顺-3-辛烯醇乙酸酯、顺-3-己烯醇乙酸酯等通过C8+C4,C6+C8,C8+C6类似偶联方法合成了反-8-十二碳烯醇(E8-12:OH)、反-8-十二碳烯醇乙酸酯(E8-12:Ac)、反-10-十二碳烯醇(E10-12:OH)、反-10-十二碳烯醇乙酸酯(E10-12:Ac)、反-8,反-10-十二碳二烯醛(E8,E10-12:Ald)、反-8-十二碳烯醛(E8-12:Ald)、反-10-十二碳烯醛(E10-12:Ald)、顺-9-十四碳烯醇(Z9-14:OH)、顺-9-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9-14:Ac)、顺-11-十四碳烯醇(Z11-14:OH)、顺-11-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11-14:Ac)等一系列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类似物。所有产物的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和GC-MS确证。该合成方法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构型确定,无需进一步异构化,在昆虫性信息素合成研究中可供借鉴。2.通过四甲基二氨基磷酰氯((NMe22POCl)催化反-9-十二碳烯醇乙酸酯环氧化物形成共轭二烯烃的两步法以约56%的收率合成了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主要组分E8,E10-12:Ac及其异构体。此方法能以简短的路线同时得到共轭二烯的四种异构体,每种异构体均可以作为信息素的主要组分或次要组分应用于目标昆虫的防治,但异构体的完全分离尚未成功解决而值得进一步研究。3.合成化合物单剂中,E8,E10-12:Ac,E10-12:Ac,E8-12:OH,14:Ac和Z9-14:Ac对大豆食心虫雄虫具有一定的引诱活性,其中E8,E10-12:Ac(0.1mg),E10-12:Ac(0.1mg),E10-12:Ac(0.5mg),E8-12:OH(0.01mg),E8-12:OH(0.1mg),14:Ac(0.1mg),Z9-14:Ac(0.5mg)和Z9-14: Ac(0.1mg)等8种诱芯具有较高的引诱活性。4. E10-12:Ac、E8-12:OH以及十二碳烯醛(E8,E10-12:Ald、E8-12:Ald、E10-12:Ald)和十四碳酯(14:Ac、Z9-14:Ac)均可显著提高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E8,E10-12:Ac的引诱活性。一定配比的E8,E10-12:Ac与E10-12:Ald、Z9-14:Ac、14:Ac、E8-12:Ald、E8,E10-12:Ald、E8-12:OH、或E10-12:Ac的二元组分诱芯,其诱蛾活性较E8,E10-12:Ac单剂分别提高17.00、10.98、10.67、6.73、5.54、4.30和4.50倍;一定配比的E10-12:Ac、E8-12:OH、E8,E10-12:Ald、E8-12:Ald、E10-12:Ald、14:Ac、Z9-14:Ac与E8,E10-12:Ac组成的三元、四元和多元组分配方对大豆食心虫的诱蛾活性优于标准对照药剂。5.九种常见植物挥发物中,芳樟醇、Z3-6:Ac和香叶醇单剂对大豆食心虫有一定的引诱活性。其中芳樟醇(0.1mg),Z3-6:Ac(0.1mg)和香叶醇(0.1mg,1.0mg)对大豆食心虫有较好的引诱活性,但在一定剂量下与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混配后诱蛾活性不同程度降低;E2-6:Ald、苯甲醛和苯乙醛单剂对大豆食心虫无引诱活性,但在一定剂量下与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混配后不同程度显著提高了诱蛾活性;Z3-6:OH和E2-6:Ac单剂对大豆食心虫无引诱活性,在一定剂量下与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混配后不同程度抑制了诱蛾活性;BHT、BHA和TBHQ三种抗氧化剂成分均可以不同程度提高诱芯诱蛾数和持效期,其中以BHT效果最佳。6. E8,E10-12:Ac与E10-12:Ald或Z9-14:Ac组成的二元混配诱剂,以及E8,E10-12:Ac,E10-12:Ac,E8-12:OH和E8,E10-12:Ald组成的四元混配诱剂,其对大豆食心虫的引诱活性高于标准对照药剂,可以作为防控我国大豆食心虫的新型性引诱剂。田间应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水盆式诱捕器及绿颜色诱芯在大豆食心虫的信息素实际应用中值得推广。本论文应用简便、经济、高效的方法合成出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主要组分及其类似物,为不饱和烯醇酯类昆虫性信息素的实验室合成及小批量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本技术;通过较为系统的大田试验得到了对大豆食心虫具有高效诱捕能力的组分及配方,基本上确定了其实际使用价值,并为大豆食心虫的化学生态技术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齐鲁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地域文化,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繁荣的第一个
基于香港特殊的法律地位,《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香港适用的情况一直没有明文规定。在国际司法实践中,有的国家承认《公约》适用于香港地区,有的国家则否认《公约》适
小小的睡姿,折射出东西方育儿观念的巨大差异。对孩子独立个性的培养或压抑,就从这里开始。$$ 中国婴儿一般采用的朝天仰睡或侧仰睡的睡姿,这与几千年来“蜡烛包”的使用不
报纸
螯合剂使用范围很广,应用在诸多化工行业与处理金属离子有关的行业,它的作用还是无可替代的。生产螯合剂需要两个重要的原材料乙二胺和氰化物,这两个产品的生产都是属于寡头
对坝体的安全监测技术伴随着人类筑坝的历史,尾矿坝坝体的安全,不仅事关矿业的正常运作,更关系到矿区附近的居民的生命安全。尾矿坝一旦发生溃坝事故,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计
为了对模糊规划领域中存在的模糊相关机会规划(fuzzy dependent-chance programming,FDCP)模型问题进行计算,提出了模糊模拟技术与人工蜂群算法相结合的求解FDCP模型问题的求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和人格特质、防御方式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提供心理学依据。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防御方式
樊162区块致密砂岩油藏大型压裂后油井出现了暴性水淹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该油藏的高效开发动用。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氮气泡沫调驱参数优化方法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运用改进的分级
随着西庞洗煤厂入洗调运外来原煤粒度组成变细,尾煤澄清环节的入料中高灰细泥含量升高,粒度-0.045mm粒级产率甚至接近90%,洗水澄清难以保证。在不实施大改造工程的前提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