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ujunming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明一朝,北方蒙古一直活跃于东起辽东,西迄甘肃的九边一线以北地区,与明朝有着错综复杂的密切关系,无论在政治、军事上,还是在经济、文化上,双边有着密切的接触与交流。明代文人对此创作了大量反映蒙汉交融的诗歌。因此,论文以反映蒙汉交融的明诗为研究对象,在从正史、杂史、传状、碑志、年谱、序跋、诗话笔记和诗文集等诸多文献典籍中搜辑反映蒙汉交融的明诗及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记述战争、书写边地、歌颂和平、交游唱和等多层面对反映蒙汉交融的诗歌展开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阐述其存在方式、独特形态及其价值,再现明代蒙汉文学交融的历史面貌,揭示明代蒙汉文学交融的某些规律性问题。第一章对反映明朝与北方蒙古冲突战争的明诗进行深入挖掘其思想文化内涵,再现明朝和北方蒙古之间的冲突与碰撞,促使人们对民族战争展开深刻而冷峻的理性反思。战争是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明诗创作一个非常显明的主题内容,诗人对“永乐北征”“土木之变”“庚戌之变”等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着较为全面的描写与理性的思考。第二章在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阐述明代诗歌中边地风景、边防情况和边地将士、汉族民众、蒙古民众生活主题及其价值和意义。李梦阳、谢榛、方逢时和徐渭等诸多诗人将九边重镇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地域文化内容形诸诗篇,全方位地展现了边地的自然和生活全景,进而使得边地自然、人文景观及边地民众的生活成为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明代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第三章对和平主题范畴下的诗作展开较为系统的分析。明诗对“俺答封贡”进行了多层次的描述与评价,既有对其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又有对其持赞同和歌颂态度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折射出明代诗人在对“俺答封贡”接受过程中呈现的民族文化心理、时代氛围、政治见解和现实需求等,揭示了蒙汉文化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方逢时和徐渭描写了大量的体现边疆和平景象诗作,反映蒙汉和平的主题,具有较高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价值。第四章对元明易代之际和明中期蒙汉诗人的交游唱和展开研究。元明易代之际,蒙汉诗人交游唱和清晰地展现了易代之际蒙汉文学交融的精神面貌,反映了战争冲突和政权更替对他们诗歌创作的影响,为了解元明易代之际诗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明中期蒙汉诗人交游唱和以蒙古族诗人苏祐家族尤为突出,苏祐及其子孙与同时代的如谢榛、李开先、王慎中、王世贞等大部分汉族文人都有交游唱和,其间留下来的诗作是非常宝贵的蒙汉文学交融文献资料。绪论部分对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概貌及其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余论部分对本论文作了简要的总结,指出相同题旨下需要作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总而言之,明代文人创作的反映蒙汉交融的诗歌丰富了明代诗歌创作,再现了蒙汉文化文学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历史面貌,是研究蒙汉文化文学交融发展史的珍贵材料。它们也是明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明代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其他文献
沈从文的小说从题材上可分为湘西和都市两大类,文学中的“湘西”和“都市”与现实和历史的实有状况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这种创作倾向关涉到作者的创作思维问题。本文认为,沈从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新时期中国社会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在这种背景中,中国话剧开始打破长期以来单一的艺术风貌,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从戏剧理念到艺术风格、从舞台形式到观演交流都进行了诸多新的
巍山是文献名邦,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省、州、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0多处,明代以来人文蔚起,出过进士20多人,举人200多人,留下许多珍贵墨迹和古院落。过去几十年的时光里,巍山坝子和四周的许多古建筑得以修缮恢复,旧貌重现,得益于罗家靖这样一位技艺精湛的木匠。  一个冬日的早晨,我来到巍山坝子西北天耳山下的小河边上,走进罗家靖的木雕工艺作坊,采访一位朴实无华,却又技艺精湛的木匠罗师傅。 
本文以大型历史文化讲坛《腾飞五千年》为研究对象,对它的传播框架进行了解读,采用了内容分析法以样本为依据对该讲坛进行了定量定性分析。虽然该讲坛跟一般媒介一样在信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