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眼部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yrab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放射性粒子植入又称“放射性核素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技术”,是(将一个辐射性核素放在金属钛壳内)通过器械放入肿瘤组织内,让粒子释放射线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目的手段。主要依靠立体定向系统或影像导航将放射性粒子精确植入瘤体内,通过放射源发出连续不断、短距离的放射线,使肿瘤组织承受最大剂量的射线,而周边的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的毁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疾病可以追溯一个世纪之久,随着新型放射性粒子源的发现和辅助技术的进步,粒子植入的适应症和使用在急剧的增多,已经成为人类治疗疾病(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肺癌、前列腺癌及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应用比较成熟,眼部肿瘤的应用仅见美国近距离放射治疗学会关于脉络膜黑色素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报道,国内也仅有北京同仁葛心等对眼外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的报道,而涉及眼球及周边器官并发症观察的报道更为鲜见。本组采用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眼部肿瘤19例,手术前后眼部功能和影像检查等进行观察,评价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眼部疾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07月至2016年1月,我院眼科眼眶病组有完整随访记录的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眼部肿瘤共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2月~59岁,平均(25.47±4.87)岁。眶中后部肿瘤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术后4例(视神经增粗1例,视神经断端瘤细胞浸润2例,瘤细胞突破筛板伴视神经增粗1例),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3例(另眼已摘除),横纹肌肉瘤术后1例(病变范围广,眶尖残留)。泪腺区肿瘤术后8例,包括多形性腺瘤术后复查CT发现局部组织增厚2例,腺样囊性癌摘除术后6例。眼眶前中部受累病变3例:指突状树突肉瘤术后(病变无边界,不能完全切除)1例;基底细胞癌(范围大,涉及眶中部及眼球壁,不能完全切除)1例,乳腺癌眼部转移1例(内上方局部病变)。  本研究方案经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并与每位观察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粒子植入方法  术前均行眼眶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CT检查,明确明确肿瘤病变范围,以及与眼球、眼眶或周围组织关系。根据粒子的有效辐射范围,肿瘤大小形态或涉及范围,设计进针部位、穿刺道、穿刺深度及每个穿刺道植入粒子数,并计算需要植入的粒子总数。术中严格按照计划,首次均根据术前设计植入粒子。4例术后随访首次粒子植入不到位或怀疑肿瘤蔓延者,在导航定位下行125Ⅰ粒子补充植入。  1.3随访观察  粒子植入后2周,1、3、6、12、18、24、36、72及96个月定期随访,随访项目包括如下。(1)肿瘤病变控制情况:病变缩小或未扩大为有效控制;病灶扩大或周边扩散为未有效控制;病变经淋巴、血管等途径转移,到达其他部位继续生长、或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为转移;(2)手术或近期并发症:观察植入术中或术后有无眼眶出血或血肿、有无感染、颅脑损伤及其他穿刺损伤等;(3)晚期或放疗并发症:患者眼部外观、功能、病灶区情况及并发症变化,按放射反应评分标准,来评价疗效及安全性。  2、结果:  2.1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情况  本组19例125Ⅰ粒子植入均按术前计划完成。14例1次植入到位,3例行2次植入(横纹肌肉瘤患儿,1月内复查发现眶尖残留,于MRI导航下补种1次;乳腺癌眼部转移患者及腺样囊性癌术后1月内复查发现周边未有效覆盖,补种1次);1例腺样囊性癌患者1年内定期复查,发现周边黏膜可疑增厚,补种2次共行3次植入;1例腺样囊性癌患者要求保留眼球,因眼球阻挡植入难以到位,周边局部蔓延补种3次,共行4次粒子植入。故19例患者总共进行27次粒子植入操作。  2.2肿瘤控制情况  本组19例中随访时间最长者为92个月,最短者为6个月。平均随访(26.55±5.46)个月。局部病变控制无复发14例;发现新病灶或病变蔓延、补种粒子病变控制5例;未出现转移病例。  2.3并发症  本组19例27次穿刺操作均未出现血肿、感染、眼球或颅内组织损伤等穿刺相关并发症。按粒子植入部位分:(1)眼眶前中部(眼球赤道以前)病变3例:均于植入后1~3个月内出现流泪、痒感、分泌物增多、结膜充血及上皮化,持续至6个月后所有症状均自动消失;睫毛1~3个月内可见脱落、4~6个月缓慢生长、6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眶内侧粒子植入区1~6个月内偶感刺痛,后逐渐减轻并消失;角膜上皮术后1个月轻度水肿、糜烂,3个月时好转,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乳腺癌眼部转移患者因粒子植入位置表浅,出现皮肤破溃,经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恢复正常。(2)泪腺区病变共8例:其中5例出现结膜充血、上皮化、睫毛脱落、眶区感觉异常,1~3个月内发展,6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1例术后2周出现角膜水肿浑浊、上皮脱失考虑为倒睫所致;1例未见明显异常;植入后新发干眼1例,6个月后恢复。腺样囊性癌患者中3例上睑下垂、眶区凹陷、眼球固定考虑为大面积切除术后并发症,与局部放疗无关。(3)眶中后部8例:均未出现明显异常。  结论:  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眼部肿瘤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能最大限度保留视功能及外观,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是肯定的。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各项临床观测指标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关系的回顾性分析,筛选出有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
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物教学应“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新课程模式下初中生物作业设计与落实策略提出几点个人意见,希望能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  生活化教学是新
期刊
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之下,就如何增强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对教学方式加以创新,确保其与教学需求之间的适应性,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性,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能够尽早达成。本文着重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实效性的策略。  开展提问教学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向学生大量灌输知识,忽视
期刊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教师不可能总是让他们老老实实地坐着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让他们“自己来”,通过他们自己做、自己说,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说,需要学生“自己来”  要引导学生提有意义的问题  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及时给
期刊
现在我国青年教师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专业水平比较差、缺乏思想政治内涵等问题,所以这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去完善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准,进而使现代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工作,并且这也是对于自己的突破与提升。  我国中学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  思想情感波动比较大,缺乏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教师的年龄相对来说比较小,在日常教学时的思维脉络清晰,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比较快,对于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单方面教育力量在现代教育的生态环境中显得十分薄弱,对于整个教育系统工程而言,单方面的学校教育已经无力支撑起一个完整无缺的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观,在苦练内功、深挖内涵的同时,重视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融合、协作,从而借助家校合作,培育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增长点,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