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攻击类型青少年疼痛共情的差异:来自ERP的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a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不同攻击类型青少年在疼痛共情上的差异。采用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DIAS)及班级戏剧性提名量表(CPQ)筛查出直接攻击型、关系攻击型及正常儿童组被试,本研究利用疼痛刺激图片和中性刺激图片诱发三组被试的疼痛共情,并同时记录被试脑电数据以考察三组被试疼痛共情的差异,分析三组被试在不同刺激类型下N2(情绪共情)与P300(认知共情)成分。结果发现:在N2成分上,直接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组间的主效应显著;关系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的组间主效应显著,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直接攻击组与关系攻击组之间组间的主效应不显著,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在P300成分上,直接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的组间主效应显著,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关系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组间的主效应不显著,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直接攻击组与关系攻击组之间的组间主效应显著,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结论:刺激材料诱发了三组被试的共情反应,共情包括了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与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正常儿童组的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能力都很高,关系攻击组的情绪共情能力低而认知共情能力高,而直接攻击组的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能力相比于正常儿童组都很低。
其他文献
移动社交网络(Mobile Social Networks,MSN)的出现使社交网络从PC端向移动终端快速推进,出现了大量针对移动终端的新应用和新服务,主要由这些应用平台搭建起来的移动社交网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