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污染日益成为制约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问题,除物理和化学方法等常规修复技术以外,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由于其高效和环保的特性广泛用于各种污染水体的修复。本文以淮南市焦岗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焦岗湖各区域水体进行采样分析的同时,掌握焦岗湖湿地公园各水体的污染状况以及各区域的水生植物配置情况,选取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红睡莲(Nymphaea alba var.rubra)和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等6种水生植物对污水中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量化试验,并综合试验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这6种水生植物的观赏效果和净化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和研究结论提出焦岗湖湿地公园水生植物的9种优化配置,具体结论如下:(1)焦岗湖水质参数在时空分布上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TP浓度在时间变化上为7月>5月>11月>9月,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东低西高”之势;TN浓度在时间变化上为11月>7月>5月>9月,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东低西高”之势;NH3-N浓度在时间变化上整体呈7月>5月>9月、11月,在空间分布上除9月和11月分布较为均匀外,5月和7月整体为“东低西高”;COD浓度在时间变化上为11月>7月>5月>9月,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东高西低”之势;焦岗湖除荷塘区域水体外,其余水域富营养化评价结果为中度富营养化;(2)千屈菜和泽泻对3种浓度的TN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能达到80%以上;千屈菜对3种浓度的TP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78.24%、94.44%和61.54%;金鱼藻、慈菇和石菖蒲对高和中浓度污水的NH3-N去除能力较强,去除率均为80%以上,明显高于其余3种水生植物,金鱼藻和慈菇对低浓度NH3-N去除率在70%以上,效果较好;对于COD浓度而言,6种水生植物对其均有不错的去除效果但差异并不显著;(3)运用AHP法对水生植物的净化效果和观赏效果进行综合评价,6种水生植物得分值依次为:石菖蒲(7.70)>千屈菜(7.38)>泽泻(6.46)>慈菇(5.55)>红睡莲(5.53)>金鱼藻(4.06),6种水生植物得分均在4分以上,表明其在水质净化和观赏效果方面均有较为不错的效果;(4)根据焦岗湖湿地公园的各区域污染状况不同,结合水生植物的综合价值评分,针对焦岗湖湿地公园各水域的水生植物配置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种水生植物优化配置模式并构建了9种水生植物优化配置。图[30]表[31]参[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