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建筑的“活力”营造——以建筑系馆为例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系馆是教育建筑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是建筑教育理念的物化产物。近些年,国内很多建筑院校纷纷修建建筑系馆或者改建已有系馆以满足更加复杂的功能需求,建筑系馆逐渐成为表现院校内涵的一种重要载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选取建筑系馆作为研究对象,以建筑状态为研究的重点,从人的行为与心理出发,借鉴有机建筑观,提出了建筑“活力”的概念。将建筑教育与建筑系馆的设计结合起来,既注重多元化的建筑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又强调建筑系馆本身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论文首先对当前建筑教育缺乏活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在对影响建筑系馆设计的主导因素进行了分析后,认为建筑系馆虽然在最初阶段直接反映了某个建筑师的教育思想,而后来建筑系馆却逐渐与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相融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院校建筑教育理念的演变和发展。论文提出建筑系馆的设计应以激发并维持建筑的“活力”为前提。 而后根据新时期建筑系馆的发展趋势,针对国内建筑教育存在的问题,论文较为系统地从两个方面架构建筑系馆的“活力”营造框架,即精神活力营造和物质活力营造。通过建筑教育培养模式与空间环境设计共同对师生进行“内化”,以人为核心,激发建筑的活力。 最后,通过分析不同建筑院校的教育模式,对比不同系馆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结合对使用者行为心理的调研,论文提出了对建筑系馆进行“活态”设计的思想理念,并总结出建筑系馆的活力设计的特征,初步建立了对此类建筑的活力研究的框架。 建筑系馆的“活力”营造是一个可持续的研究,它会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师生心理行为的变化而不断得到丰富,需要不断的探讨更新。
其他文献
学位
侗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湘、桂、黔三省的交界地带。湖南省内以三省交界处的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古风最浓、分布最为集中,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这
学位
论文主要内容为比较中西方古典建筑外部空间构成的异同。在分别解析其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尝试从纵向(二维时间)、横向(三维地域)两个维度对两者进行切换对比,将解析外
分形几何自1975年问世以来,便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更从哲学的高度引导人们从全新的视角理解复杂的世界。时至今日,各界学者对分形的讨论、应用从未停息。建筑学与几
我国目前有一大批建国初期的办公建筑,在使用了若干年后,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办公方式的巨大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办公的需求。使用者们也普遍感到无论从内部功能还是外
昭西陵作为清代最早兴建的后陵,是孝庄文皇后的陵寝。由于营建变迁,造就了其独特的建筑形制和历史价值。然而,昭西陵因自然破损、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现建筑组群除方城明楼
当前,我国小城市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的旧区问题日渐突出。在小城市快速发展的表象下,暴露出指导理论的缺失和价值观念的偏移,尤其是对小城市旧区潜在价值的忽视,导致旧区更新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生态与景观环境质量日益受到重视,园林绿化建设的地位日益提高,园林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绿地空间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学位
声景的概念提出后已从最初的“环境中的音乐”拓展到整个环境声学,其对传统的景观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声与景的融合已成为城市景观设计与营造的发展新方向。声景观的研究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