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枣缩果病是我国枣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生严重制约着枣果的口感、品质和经济产量。将微生物资源开发为生物农药防控枣缩果病具良好的实践价值和环保意义。本研究以新疆地区枣缩果病原Alternaria tenuissima MY5为主要防治对象、同时选用不同地区来源的枣缩果病3种病原真菌(A. alternata、Botryosphaeria dothidea、Phoma glomerata)及另外6种常见树木病害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ytospora sacculus、Cytospora leucostoma、Cytospora mali、Fusarium oxysporum和Fusarium solani),检验了拮抗细菌STO-12和STO-45对以上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并通过PCR扩增得到拮抗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经同源比对、构建分子系统树、结合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对两拮抗菌株进行鉴定。检验了两拮抗菌株挥发性气体、发酵滤液的抑菌活性及抑菌效率,进一步探索其发酵滤液中抑菌成分。探讨分析了拮抗菌株STO-45蛋白和脂肽类化合物抑菌性质,并分析了其surfactin成分组成。获得结果如下: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拮抗菌株STO-12和STO-45均为枯草芽孢杆菌。但是菌株STO-12能够产生橘红色色素,且两菌株在大小、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系统学关系上具有生理差异。菌株STO-12和STO-45对枣缩果目标病原菌A. tenuissima MY5及另3株病原真菌均有显著抑制活性。拮抗菌株STO-45菌落更易扩展通过竞争作用把病原菌落抑制在更小范围内。两拮抗菌株均具抑菌广谱性,其中拮抗菌株STO-45对其他6种常见树木病害病原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拮抗菌株STO-12和STO-45对病原菌的拮抗活力有赖于其挥发性抑菌物质及发酵滤液中抑菌物质的多重作用。在两拮抗菌株的无菌滤液中,均含有纤维素酶(即蛋白类物质),仅拮抗菌株STO-45能产生表面活性素(即脂肽类物质)。其中拮抗菌株STO-45低浓度的发酵滤液已能对目标病原菌MY5产生极强的抑制能力,并且能够致畸并破坏病原菌MY5的菌丝及芽管。拮抗菌株STO-45发酵液中的蛋白类和脂肽类化合物对枣缩果病病原菌MY5和W具有长期抑制作用。拮抗菌株STO-45 C17:0可能是一种surfactin脂肪链异构新物质。本论文基于对枣缩果病病原拮抗菌株STO-45的全面分析和研究表明,其在防治枣缩果病应用中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