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直播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在直播水稻生产过程中面临减产风险,因此,明确直播水稻生长特性与产量形成关系对直播水稻的栽培具有指导意义。本试验分为三部分。其一,选用杂交稻品种Y两优087,设置三个播种量,分别为 M1.5(22.5kg.ha-1)M2.5(37.5kg.ha-1)M3.5(52.5kg.ha-1),通过试验确定最优播种量并比较该播种量与其它播种量产量、群体质量的差异;其二,以最优播种量直播水稻与正常手插、抛秧水稻进行对比,明确Y两优087直播时其生长特点与产量构成关系;其三,为明确直播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与干物质积累及其相互关系,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检索直播水稻研究文献,利用从文献中获取的数据分析直播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的变化特点及相互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播种量显著影响直播水稻产量与群体质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产量增加,但中播种量和高播种量产量差异不显著;每穗粒数大小关系为M1.5>M2.5>M3.5,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表现M3.5>M2.5>M3.5。播种量对直播水稻的群体表现为,播种量越大其越早达到分蘖高峰;叶面积指数、光合势、高效叶面积率、叶片衰减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显示M1.5<M2.5<M3.5,但M2.5个体伤流量与群体伤流量均最优;播种量越大,各时期干物质积累占总干物质积累比例之间的差距缩小。直播水稻产量小于抛秧和显著小于手插。(2)直播水稻生长呈现“∧”型特点。直播水稻前后期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均小于对照,中期与对照差异不大;直播水稻前后期物质积累比例较对照小,总物质积累量较对照手插和抛秧小,且直播水稻物质输出率和运转率大于手插但小于抛秧;直播水稻后期氮素积累及比例较手插小,但中期氮素积累比例较对照大;抽穗后直播水稻单茎伤流量小,且单茎伤流量下降速度快,但群体伤流量与对照差异不大。即直播水稻具有前后期生长弱,中期强的特点,即呈现出“∧”型生长特点。(3)不同栽培条件下,直播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在4个产量构成因子中,有效穗数的波动性大于产量,但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每穗粒数的波动性不仅大于产量,而且与产量呈显著相关;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波动小于产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直播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出“∧”型特点,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波动呈现出明显的“∧”型特点。即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小,波动性却最大;生育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波动性却最小;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数量及波动性均介于前期与中期之间。前期和中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关系不显著,但后期与产量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栽培条件下,直播水稻产量水平主要受每穗粒数和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