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因麻醉、手术创伤、牵拉等刺激,加之腹腔开放,热量散发等手术应激,常导致术后肠蠕动消失、腹胀、排气排便功能障碍等胃肠功能紊乱。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早晚,直接关系到各种并发症的出现率,且直接影响着患者的主观症状。在促进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中医的治疗手段相当丰富,如针灸、穴位电疗法、内服中药、灌肠、中药敷脐法、推拿、穴位埋线等,都对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疗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各种问题,如针刺有效率高,但其操作的随意性太大,选穴也因人而异,较难标准化;穴位注射受所注射药物的不同,效果差异较大;中药外敷腹部因其中药气味较重,患者往往难以接受,并且不适合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艾灸存在消防隐患等问题。而穴位埋线疗法由于具有疗效高、安全、简便、治疗次数少等特点,因此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为首次对足三里穴位埋线在促进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研究,期望达到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早日康复等作用。探讨其在结直肠癌术后快速康复的应用价值。方法把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肛肠中心病房收治的确诊为结直肠癌,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共62名)随机分为埋线组(共31名)和对照组(共31名);分别比较两组术后鼻胃管拔除时间、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首次排便、恢复全流饮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客观评价足三里穴位埋线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埋线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首次排便、恢复全流饮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鼻胃管拔除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一)埋线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二)埋线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三)埋线组患者术后恢复全流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总之,通过临床观察,足三里穴位埋线在促进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得到了初步的验证,为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起到了指导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