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分析加速康复理念(ERAS)应用于肝癌行肝切除术术后的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125例原发性肝癌并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肿块大小、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肝门阻断情况及术后肝功能指标等,然后参考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1月公布的《肝胆胰外科术后加速康复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中强烈推荐等级的项目(见表1.),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查询患者病历资料,围手术期处理方式满足至少4项的病例归为ERAS理念指导下的围手术期处理组,即ERAS组,不满足者则归为传统围手术期处理组,即对照组。比较ERAS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之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肝功能变化、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差异,最后初步探讨ERAS在肝癌肝切除术围手术期应用的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的描述本研究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125例肝癌并行肝切除术的患者,男女比例为2.4:1,平均年龄为54岁。ERAS组共纳入72例,其中年龄>54岁的有37例,年龄≦54岁的有35例。对照组共纳入53例,年龄>54岁的有22例,年龄≦54岁的有31例,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有无术中输血、肝门阻断方式及时间等方面的分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肝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手术期处理方式(P=0.000,OR=7.021)、术中出血量(P=0.007,OR=2.884)、手术方式(P=0.023,OR=0.198)是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数线性模型分析显示:围手术期处理方式、手术方式和术中出血之间均无交互作用(P>0.05);卡方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ERAS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5);?不同手术方式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异(P=0.195>0.05);?不同出血量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P=0.003<0.05)。3.肝癌肝切除术后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的比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围手术期处理方法(β=0.396,P=0.000)、术中出血量(β=-0.196,P=0.047)是ALB、TBIL、AST、ALT的影响因素,而年龄、手术方式、输血、肿块大小均不是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影响因素(P>0.05)。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围手术期处理方式与术中出血量对肝功能指标的改变有交互作用(F=1.34,P=0.01<0.05)。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术中出血量<500ml时,对照组患者血清ALB的增加量与ERAS组的增加量无明显差异(P=0.162>0.05),而ERAS组患者血清TBIL、AST及ALT的减少量均比对照组减少得多(P<0.05);?在500ml≦术中出血量≦1000ml时,ERAS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ALB、TBIL、AST、ALT的改变均无差异(P>0.05);?在术中出血量>1000ml时,ERAS组与对照组之间ALB、TBIL、AST、ALT的改变均无显著差异(P>0.05)。4.肝癌肝切除术住院费用及术后住院天数的比较ERAS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38535.12元,术后住院时间的平均天数为9.5天,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43621.96元,术后住院时间的平均天数为11.4天,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与对照组相比,ERAS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1.围手术期处理方式与术中出血量均是影响肝癌肝切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且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ERAS理念的应用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围手术期处理方式与术中出血量均是影响肝癌肝切术后肝功能好转的因素,而且,当术中出血量较少时(<500ml)ERAS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术后TBIL、AST、ALT的水平,促进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好转,但是其在出血量较多时的应用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3.ERAS在肝癌切除术围手术期应用后,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的平均天数明显缩短,但是住院费用无明显变化。总结:ERAS理念应用于肝癌肝切除术围手术期时具有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进一步推广,但是仍然需要远期跟踪其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