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与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囊膜眼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0年2月天津市眼科医院眼外伤科住院治疗的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囊膜眼22例(22眼)的临床资料。分别行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S组14眼)和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组8眼)。观察两组手术前和手术后5天、2月时的裸眼视力(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UBM检查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后人工晶状体的位置。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两组间术前VA,BCVA,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5天)裸眼视力小于0.3,0.3~0.5和0.5以上者,S组分别为5眼(35.7%),7眼(50.0%)和2眼(14.3%),A组为5眼(62.5%),2眼(25.0%)和1眼(12.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93,P>0.05)。术后2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3,0.3~0.5和0.5以上者,S组分别为2眼(14.3%)、8眼(57.1%)和4眼(28.6%),A组为2眼(25.0%)、4眼(50.0%)和2眼(25.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7,P>0.05)。术后5天时平均眼压S组为13.9±2.12mmHg,A组11.8±1.6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5);2月时两组眼压分别为12.9±5.56mmHg和13.7±1.64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05)。两组术后2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S组2098.3±198.3个/mm2,A组1984.2±182.18个/mm2,两组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UBM显示睫状沟缝线固定组人工晶状体无明显倾斜和偏位。
结论:对于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囊膜眼,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与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都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视力预后满意。睫状沟缝线固定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手术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早期视力恢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