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一项优良传统。在新世纪要完善与发展该学科必须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作为中国传统官方显学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政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儒,其思政思想对我们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由三方面的内容构成: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此三者组成一有机的整体,共同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目标服务。先秦时期正是中国社会转型之时,战争频繁。孔孟荀三人正是处于这种动乱之世,他们希望社会能安定有序。做为儒家思想奠基人的孔子继承西周时“以德辅天”思想,在政治观上倡“周礼”、崇“德制”。然社会已不可能重回到周朝之一统状态。孔子转而从“人性”中去寻找答案,提出“仁”的思想,这里的“仁”具有“孝悌”、“个人行为准则”与“心理品质”三方面的含义,这样就把政治上的“礼”落实到个人“仁”的品质上,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行“忠恕”之道,反对以战争与刑罚来统治天下。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仁”的思想,其思政教育体系建立在“人性善”基础上,因为人皆有“仁义理智”四心,所以人都有向“善”的可能,由此在政治上他认为行“仁政”者当无敌于天下。然而在现实中,真正具有“仁”的品质的人太少,争斗太多,孟子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大多数没有存住“四心”,只有少数圣人达到此要求,因此孟子思想中更多地强调人们要矢志不渝的去求“放心”(即失去的四心),从而提出具有神秘色彩的“养浩然之气”的道德品质修炼方法。而处于战国末期的荀子,为了适应天下将趋于一统的形式,他更多地发挥了孔子思想中的“礼”。他认为“礼”就是“法之大分”,它具有“法”的特点。综观春秋战国500多年的争斗,他觉得根源在于“人性恶”,人皆有贪欲,要想使天下安宁,必须要有外在的强制约束。这种约束就是“礼”。在个人品质要求上,他希望人人能具有君子般的品质,这里的君子品质更多表现为好学,向“先王”学习,这实质上就是强调“仁”的品质。就这样,孔孟荀三人思政教育体系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他们都以“人性”之辩入手,强调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达到统治天下的目的。 孔孟荀思想对我党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启示,即:“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德制国”的政治观、良好道德品质的不懈追求。在批判继承先秦儒家思想基础上,才能完善与巩固我党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