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社会行为、同伴关系、社交自我知觉及孤独感的研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行为能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形成,而同伴关系又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因此,研究者推论同伴关系是社会行为和孤独感间的中介变量,同时,研究也发现了社交自我知觉在同伴关系和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那么社会行为是否通过同伴关系和社交自我知觉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孤独感?这种中介变量是否存在?内部是怎样的作用模式?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或差异性?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 本研究试图考察儿童社会行为、同伴关系(社会喜好、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美两种不同文化下,变量间影响模式(模型形态)及影响力(路径系数)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研究使用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和跨文化研究设计,采用同伴提名法、问卷法,分别在2003年6月和2004年6月对武汉市一所小学3、4、5年级(一年后升为4、5、6年级)的儿童进行追踪调查,同时,2004年6月对美国孟菲斯一所小学4、5、6年级儿童进行调查,作为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对象。主要采用方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积极社会行为、社会喜好、社交自我知觉、积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社会行为、消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2.儿童社交自我知觉和友谊质量的冲突背叛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社交自我知觉上,五年级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儿童;而在冲突背叛维度得分上,六年级儿童要显著高于四年级儿童。 3.儿童外部攻击、消极退缩行为及友谊质量的亲密袒露维度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外部攻击行为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消极退缩行为及亲密袒露维度的得分上,女生要显著高于男生。 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儿童的社会行为通过四组中介作用来影响孤独感,分别是社会行为→社会喜好→社交自我知觉→孤独感、社会行为→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孤独感、社会行为→友谊质量→孤独感、社会行为→社交自我知觉→孤独感;社会喜好则通过社交自我知觉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孤独感,社会喜好与孤独感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友谊质量既通过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作用影响孤独感,同时也存在直接的预测作用;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的预测力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