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儿童生活的视觉呈现——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66)《小朋友》杂志设计为例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ly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儿期刊的设计,是设计史研究的特殊课题。一方面,各类少儿期刊在儿童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体现寓教于乐、传播知识的目的,又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社会环境、教育面貌、家庭生活与文化艺术形态,其设计涉及到众多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因而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可以看作为儿童生活的形象缩影。另一方面,少儿期刊的设计又体现出特定时期与特定地区的设计面貌、设计潮流与设计文化,它既具有鲜明的重图像、重情趣、重寓教于乐的特点,又体现出该时期普遍性的设计走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少儿期刊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新中国儿童的生活图景,也反映了新时期、新社会的审美观念与设计文化。《小朋友》杂志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历史最为悠久、设计最为精良的少儿刊物之一,从1954年复刊到1966年因文革停刊,该杂志集中、典型、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少儿杂志的设计状态与设计文化,也以活泼的版式、多彩的图像、丰富的内容、明确的主旨展现出特定时期的儿童生活、视觉文化与时代风貌。  作为特殊个案的研究,本文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注那个时代儿童生活特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杂志是如何对儿童的生活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二是杂志如何运用视觉言语和设计语言来进行传达的,这些设计形式对儿童的影响如何,那个时代的知名艺术家们对此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三是通过研究典型的材料与案例来剖析儿童期刊的特点,探讨儿童期刊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上述研究,希望能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认识新中国初期的设计文化,分析时代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对设计发展的影响,了解为特殊群体所做的设计是如何涉入、服务、影响日常生活的,研究在新社会背景下,设计是如何应对社会需求与服务宗旨、如何反映生活与完善生活、如何协调传统继承与创新探索等设计所面对的重大课题的。
其他文献
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工制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但人从自然中来,与自然是无法分离的。园林是人类建造的第二自然,
本文以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相关特点为研究切入点,对儿童生理、心理与儿童绘本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儿童绘本设计的相关问题。本文除了绪论以外,可以分成四个
本文通过对元代《杏花鸳鸯图》“尚古深远”造境特点的解读,对其以“色”之于构图、造型、用笔以及设色布局四个方面的造境手法的分析与阐述,来找到其以色造境所产生的“古境淡
期刊
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具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梅派艺术是京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旦行艺术,以其端庄典雅的舞台形象与别具一格的唱腔艺
期刊
期刊